评论网 发表于 2018-7-13 09:54:18

姬鹏:身高不足无资格证:行业标准到底算不算歧视?

有媒体报道,某师范大学毕业生,因“身高”未达标,拿不到“教师资格证”,面临无法就职(当老师)的困境。对于这样的事情,因涉及到“行业标准”的问题,受到广泛热议。不过,就“行业标准”而言,到底算不算“歧视”,或者是不是一种“壁垒”,或许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非陷入“站学生”或“站学校”的对抗中难以自拔。

按照当事毕业生的“追问”,身高既然不符合要求,学校当年为什么要“录取”。这听起来像个“连环悖论”,但却并不具有普适性。坦白讲,依照就业的目标去上学,属于绝大多数国人的逻辑,可生活的逻辑往往是“能干本行的人”真的不多。强调这样的道理,并不是为否定,当事毕业生的追问,只是想说明“想法本身”很天真。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当事毕业生的苦恼所在是什么,就是人们惯常强调的“既然不会有结果,为何要给希望”。只是,如若因身高连大学都念不成,或许更会引发人们的“无限追问”。事实上,没有“教师资格证”和毕业本来就是两码事。

甚至,就现在的就业环境而言,绝大多数学生都难以找到“对口行业”,这不是对错的问题,因为生活本来就是流动的。从这个层面上去看,似乎过分强调“录取条件”和“从业资格”的统一性,就有点硬拧的意思,道理上能讲通,但不一定可以顺畅实践。

就行业本身来看,“标准本身”还是要存在的,这与“人群歧视”实际上没什么关系。至于,“行业标准”是否恰当,或许才是我们要追问和深思的问题。作为“教师行业”该不该限制身高的问题,实际上是个“伪命题”。虽然,很多人强调“教师行业”属于脑力劳动,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基本的“身体指标”。

从具体的教学过程去看,教师除却基本的知识通达以外,还需要进行具体的教学互动,教学板书等行为。这种时候如若只考虑“知识传授的通达”,很可能会让教学的效果打折,最直接的感受是,如果一个老师太矮小,板书写起来就比较费劲儿,写得太低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想写高自己又需要借助踩踏物。甚至,作为“教师群体”的整体形象考虑,高一些还是效果好。

事实上,作为“行业标准”,我们不应该有特例的偏见。我们既然能接受“航空业”、“模特业”等,较为严苛的身体指标遴选存在,为何就难以接受“教师行业”的基本身体指标遴选呢?从具体的行业标准去看,实质上是没什么区别的。

只不过,在惯常的认知中,教师因“传播知识”,“潜意识”中就好像“高人一等”,而这使得人们易于共情,只要是与“知识指标”无关的因子,就好像显得不重要。可这并不代表,真的就不重要。
不过,作为具体的“身高指标”,到底是“140厘米”为限,还是“150厘米”为限,不同的时代,因教学条件的不同,应该是有所调整的。就比如过去的教师采用粉笔板书较为普遍,现在有条件的学校,采用投影教学的教师逐步增多。这种情况下,就算“身高偏低”,对板书的书写,也影响不大。

当然,就全国而言,各地域的教学条件各不相同,“粉笔板书”还是较为常见,这种情况下,对于教师“身高的要求”,或许真的还是有必要的。当然,因个人情况不同,也可以适当放宽一些条件。比如,在幼儿类教育中,对身高可以适当放宽。

目前来看,关于“教师身高”的限制,实际上属于“区域自治”。各地的情况不同,具体指标也不同。甚至,在一些地域,就近几年已经取消对应的“身高指标”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取消限制”的最大的作用就是一种“关怀”,至于取消本身的作用,实际上并不会对实际的“教师行业”带来大的变动。

一方面,关乎身高的问题,偏低的人群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除却公办学校而言,民办学校在应聘教师的时候,还是会自拟相应的条件,这种时候还是难以保证“身高设限的问题”。当然,从社会的健全发展考虑,对于一些“身体指标”特别的人群,是应该给予更公平的就业环境。

“行业标准”是应该有,但更要集中在具体的行业基础上,而非为标准而标准,为遴选而遴选。不过,作为追问的声音,只有更理智和公允才能唤出对应的公平。而极端和大棒之下,只会将缓和的空间逼成死角,最终两败俱伤。

所以,对于这位“身高”未达标的毕业生而言,在追问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上纲上线”,将问题上升到“歧视”的层面。要不然,类似因“身高问题”所产生挫败的人群,会更加受这个社会敌视,而那种时候,“歧视”可能会真的到来。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没什么绝对性,过去觉得有问题的事情,现在可能被正常化,过去觉得无所谓的事情,现在开始被重视起来。不得不承认,“社会”是流动的,“标准”是变化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姬鹏:身高不足无资格证:行业标准到底算不算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