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琼: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没有气馁的自己
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不过,她的“感谢贫穷”的言辞也引发了舆论争议。王心仪的文章勾起了许多人的求学记忆,但王心仪的求学之路无疑更为艰辛。透过她的文章,一个沉重的家庭故事呈现在舆论面前:“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面对家境的贫寒,王心仪没有气馁,而是在母亲的影响下,从贫穷中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信念,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王心仪的经历无疑是一个很典型的“寒门学子”奋斗样本,她用实践展示着国人对自强不息、追求知识的共同的精神守望。
不过,虽然王心仪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北京大学,但她的奋斗经历着实让人心疼。“割草喂鸡、采摘棉花、田间犁地”“外公与妈妈一年的医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姥姥生病时家里又欠下了不少债”……身为过来人的我们对这些劳作的辛苦和贫穷的压力深有感触。也正是因为此,在为这位自强不息的姑娘点赞的同时,人们对“感谢贫穷”的字眼心怀敏感。可以明确的是,贫穷本身不值得赞美,也不是贫穷成就了王心仪考上北京大学的结果,而是从中磨砺出的坚强、乐观和珍惜等品质,使王心仪有了更大的考入北京大学的几率,这归根结底还是凭靠自己的努力。从这个角度看,王心仪感谢的其实是在困境中一直奋发向上、没有气馁的自己。
还应看到,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王心仪而言,自强不息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倘若王心仪没能积极地调整心态,勇于面对贫穷困境,那么她的人生命运很有可能继续深陷贫穷的泥沼。尽可能地克服贫穷给生活、学业、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内心要持续努力跨过的槛,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毕竟,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位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像王心仪这样,在贫穷中磨砺出顽强的意志,获得精神的充盈,从而扼住命运的咽喉。观照现实,还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因为贫穷的缘故,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早早退出。王心仪的事例能够成为新闻,本身也就确然说明贫穷的可怕与现实的无奈。此时此刻,政府和社会要做的,是用制度的力量,激发扶贫之力,补齐教育短板,为寒门青年迈向成功提供更加强大的力量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