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问题
大家好!今天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第一讲。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问题。大家看我的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这些文章中,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有着比较独特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决定着你看问题的角度和你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和别人不太一样的。那么在我的文章中体现的往往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经常需要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中种种的现象、种种的问题。但是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呢?实际上,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学科有时候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学科有时研究的是不同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同一个问题。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首先来讲一件事情。我是2000年到清华大学的,在这之前我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那个时候清华大学还没有社会学系,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自己的学生,于是我们只能给其他学科的学生开这个选修课——《社会学概论》。我记得有一次课讲到中间的时候,有个小伙子站起来,他提了个问题,他说:“我听这课感到很有意思,但是我是学环境工程的。”他实事求是的说:“我这辈子也不会去搞社会学研究,我还得去搞环境工程。我就想问问学社会学这门课对我搞环境工程有没有什么用处呢?”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经常有人向我们提出来,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但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我当时想了想,我是这么回答的,就像刚才我说的“不同学科有的时候是对不同问题的研究,有的时候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比如说环境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学科对它进行研究。从环境工程的视角来说,虽然我并不特别了解、特别懂环境工程,但是我知道这主要是个从工程技术的角度研究环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工艺会造成什么样的污染、什么样的工艺可以进行什么样的改进,这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研究环境的问题。经济学也可以研究环境的问题,但是经济学研究环境问题的角度就很不一样了。虽然经济学我也是外行,但是通俗地来理解,经济学可能是研究什么东西上算、什么东西不上算的一个学科。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它有一对最基本的概念——成本和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这个东西就可以看作是上算的;如果成本大于收益,那就是不上算的。这就是经济学看问题的基本角度。假如说有一个小造纸厂,它每年的收益用利润加上税收来衡量,假设是100万,造成的环境损失是50万,那这个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上算”的。那么如果它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是100万,每年的收益(即利税)是50万,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就是“不上算”的。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如果这个项目上上算的,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是不上算的,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可能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形:这样一个造纸厂的收益就是50万,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成本就是100万。按经济学上的意义来说,这是不上算的、是没有存在的理由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它就顽强地存在着。甚至环境污染使得周围的老百姓多次地抗议,它也还是顽强地存在着。
那么这个问题在哪儿呢?你仔细去想,当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成本和收益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了一点;谁的成本?谁的收益?换句话说,这个收益的获得者和成本代价的承担者不是同一个主体。获得收益的利润部分的是企业,获得收益中税收部分的是政府,而承担环境污染代价的往往是周围河流下游的农民。那我们都知道,获得收益的这一方即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很强,而承担成本和代价的这一方即普通老百姓的力量很弱。所以尽管在经济上看来这是一个很不划算的小造纸厂,它就能在那儿顽强地存在着。
那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到一个问题:某样东西是谁的?同样的一件事情、一个东西,对于社会中不同的人,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说的“社会结构”的含义。那什么是社会结构呢?我们知道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群构成的,每个人群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那么这样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社会结构。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实际上是建立在分化和差异的基础上的。这种分化和差异的基础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权力、也可以是威望、也可以是年龄、也可以是性别、也可以是种族,也可以是城乡的不同身份等等。但是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就是“社会的分层结构”,也就是按照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划分的不同的人群。我们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就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问题。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说是我们观察周围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当今世界上很多重要的变化,包括世界格局的变化、包括美国特朗普的当选以及做事情的一些政策、包括当前中美贸易的摩擦、包括我们国家现在发生的很多重要的变化,其中社会结构是个重要的因素。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理解变化,可以增进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下面还会逐步涉及到。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