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 发表于 2018-10-21 16:12:42

姬鹏:家长带孩子抢橘子:“趁火打劫”背后的三大根源是什么?

近日,一辆满载橘子的货车,在途径西汉高速洋县路段时,不慎与前车追尾,人受伤不重,但驾驶室严重损毁。之后司机为减少损失,决定低价出售橘子。可是,有些人看到货车出事故,趁司机不注意就偷拿橘子,这种情境下,周边人闻讯而来,大人小孩一起哄抢,有的人甚至将抢来的橘子拿到街上去卖,现场近乎是失控的。

对于这样的“哄抢事件”,似乎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货车”出事后,人们的所关心的“焦点”都不在事故上,而是看能不能在混乱中获得一些利益。一般来讲,“哄抢者”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道德,甚至(她)们都清楚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但是还是会“趁火打劫”。

这里面的认知逻辑就比较微妙。一方面所抢的“货物多是廉价的”,一方面哄抢“行为是群体性的”。这种情境下,有的人就觉得很放得开,物品廉价首先就好像为自己开脱留下“后手”,真要是当真被逮住,也会进行相应的补偿;另外,更为潜藏的一种市井认知是“法不责众”和“德不责众”。

所以,在很多时候,有些人即便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但还是会继续跟着“哄抢”,这着实值得玩味。甚至,有人还打着“别人能抢,我为何不能抢”的号子,可自己寻找“哄抢”的“合法性”。只是,这些逻辑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真的就无法解决吗?

就事论事,每一次发生类似的“哄抢事件”,媒体们总会站出来进行引导性批评。可是事情过去后,好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遇到类似的情境,该“哄抢”的人,还是一如既往。这种难以破局的尴尬,真的让人很无奈。因为“哄抢者”对于批评早已见怪不怪,脸皮厚着呢。

所以,对于“哄抢逻辑”背后的根源,就更加值得我们追问。这其中所牵扯到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律的,伦理的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日常息息相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这属于社会群体性的问题,而非只是我们看到的个别“哄抢者”的问题。

其一:经济落后是一定的原因,但文化认知的落后更是硬伤。

对于“哄抢事件”来讲,因为多数发生在十八线小镇,所以有人得出一个结论,“经济落后”是“哄抢事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经济落后也不代表人们的道德水平一定是不济的。于此,在看待“哄抢事件”上,或许更要挖掘一下文化深处的幽暗。

就如我们开始谈到的“法不责众”和“德不责众”,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化遗毒。对于文明社会来讲,早已不适用。无论是公共财产,还是私有财产,都是受法律保护的。总不能因为认知低下,就以为自己的行为没什么问题。

这种文化遗毒,在今天的一些地域中,实际上还根深蒂固。所以,一般而言,货车出事儿,媒体的报道都是“哄抢事件”,很少出现单个人抢物品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那些“哄抢者”不是完全不分是非的,而是太知道是非背后的处理逻辑。但是,他(她)们却忘了,这样的行为在今天是违法的。

其二:“哄抢行为”已经违法,与物品贵贱无关。

“哄抢行为”不用多解释,肯定是违法的。甚至,就罪行的认定,不只是从单个人所抢物品的价值多寡来认定的,而是从整体“哄抢事件”考量中作出判定。所以,对于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哄抢者”来讲,不要以为自己只是“抢几个橘子”的事情,你们的行为就不会被追究。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哄抢”本就是“恶性合谋”。一个人,两个人既然不敢抢,那么三个人以上就好像自带胆识一样,一下子有了后盾。于是,一场“哄抢事件”就开启了。只是,这样的后盾在文明社会,真的早已失去意义。毕竟,非法的行为,不会受到任何保护。

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但凡“哄抢行为”发生,无论物品贵贱,都代表是违法的。所以,对于“哄抢者”就别在用物品廉价来给自己找借口了。因为,对于被抢的人而言,一群人的“廉价抢”也是致命的。一个人“抢几个橘子”看不出多大损失,一群人“抢一车橘子”,对一个普通货车司机来讲,就是灭顶之灾。

其三:熟人社会的氛围,让陌生人之间没有对话空间。

通常来看,国人很重视熟人氛围,事实上和费孝通所讲的“乡土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氛围下,熟人之间几乎是不会出现“被哄抢”的闹剧。因为,人们即便法律意识不高,但道德约束却很强。因为“兔子不吃窝边草”已经根深蒂固。

但是,对于陌生人来讲,就好像立马换了一套规则。尤其,像出车祸的外乡司机,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这种对话空间的困境,最大的问题在于“法律意识”没有超越“道德意识”,所以发生“哄抢”的事情,就好像有天然的社会土壤一样,很多人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只是,对于真正的文明社会,所有的秩序保持,仅靠熟人链条维护是不行的。最好的方式是,在任何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财产都能受到尊重和保护。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于固化传统的认知,从根源上明白“个人财产神圣不容侵犯”的事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姬鹏:家长带孩子抢橘子:“趁火打劫”背后的三大根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