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 发表于 2018-12-26 10:56:10

姬鹏:七旬爷爷六次考研:为何“考试达人”会被超限关注?

社交媒体上,关乎“七旬爷爷六次考研”的话题,触发不少人的关注。在浙江某研究生考点,一位77岁的老人迎来人生的第六次研究生考试,此前五次考试,分数均未达到录取分数遗憾落榜。但是,作为老人来讲,已经算是名副其实的“考试达人”了。

坦白讲,无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几乎都会存在“考试达人”。甚至,一些“考试达人”已经成为媒体宠儿,每到考试前都会招来很多媒体的围观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考试的“结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本身的意义”。当然,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公众解读,都比较倾向情怀和梦想。

可事实上,绝大多数考生,都还是比较朴素的,就是为得到更好的人生发展,拥抱更好的生活状态。甚至,对于“考试达人”来讲,或多或少也存在这种考虑,但是当媒体聚焦,舆论沸腾之时,人们往往就会堕入超限关注的洪流里,难以清醒的判断事实本身。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只要不影响他(她)人,怎么选择都不为过。但是,当人们把一种“选择”过分笃定时,自然就显得有些怪异。“考试达人”当然也是外围的一种认证,对于当事者而言,可能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对于媒体和大众来讲,“考试达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可能都不重要,并且也都能找到对应的“情绪出口”。“考试达人”如愿以偿,算是梦想实现,“考试达人”遭遇挫败,算是愈挫愈勇。总之,每一次“重大考试”,总需要一些放松的氛围和沸腾的鸡血,这种情境下,“考试达人”自然也算得上一种“情绪献身”,即便他(她)们自己根本不愿卷入其中。

说到底,在我们的生活中,十之八九的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并不清晰。于是,就需要情绪的刺激,来满足迷茫感和失落感。很多人自己准备的不好,可当看到“考试达人”的刻奇图景时,就会不由的自信起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宽慰。

不得不承认,“考试达人”是一味励志猛药,无论是民间鼓动情绪,还是教育励志打气,一直以来都被封为理想主义的坚守者。可事实上,这种氛围之中,往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幻象。作为“考试达人”来讲,这里多数指坚韧的“失败者”,而非是屡战屡胜的“成功者”。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较为“善于比差”,总觉得最差不过就是一个“考试达人”。所以,每到重大考试的时候,人们就会齐刷刷的关注类似的事情。当然,对于“考试达人”的来讲,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考试达人”的笃定精神,也要选择性的接纳和效仿。要不然很容易跟着跑偏,掉进大坑。

有的人考试,是为更好的生活做准备,有的人考试,可能就是一种无尽的拧巴。很多人,天真的以为,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可是,当一个人的目标被执念囹圄后,结果往往也不会太好。所以我们常讲:“要知道自己干什么,而非为干什么而失去自己”。

坦白讲,考试不是生活的终极目的,生活本身才是。这一点应该在考试之前就是确信的。很多人觉得就业大环境不好,考研回避的同时,还能为人生充电,所以觉得考研稳赚不赔。可事实上,当以这种心态回避生活时,生活就已经被打折扣。

几年后的生活,没有人知道。所谓的逃避性准备,往往是一种自我安慰。作为现代社会,变化永远让人措手不及。学历性认知已经在转变为知识性认知,一个人要想在所属领域有好的发展,除却学历本身,还需要养成校外自学的习惯。

有太多人,只要走出学校,学习的能力就越来越来差。在他(她)们看来,只有在学校的学习,才算是有用的。并且,也自我消极的认为,年龄的增加会让学习能力减弱。可事实上,年龄只是其中一项因素,真正决定学习能力的,还在于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之所以夸大对学习的看法,是因为整体社会并没有走向学习型社会。很多人,甚至一年都不看一本书。所以,每当出现“考试达人”的情境时,人们总觉得可爱可敬。说到底,人们关注的就是学习行为本身,而非“考试达人”所表达的理想主义。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某种唏嘘之感。毕竟,“考试达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只是将考试作为一种理想在追寻。所以,考好或考不好,好像也并不是特别能决定什么。就如77岁的爷爷,这已经是第六次考研,今年考不过,明年可能还会考,这样的新闻还会出,可意义是什么,只有他自己更清楚。

说到底,有些事情,只有回到个人意义上,才能更为确切。关于“考试达人”的行为,作为外围舆论来讲,终究只是一种舆论消费品。考试过后,一切将会重新启动,这样理想主义才能更为接近地气,走向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非,只是口头宣言和逃避借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姬鹏:七旬爷爷六次考研:为何“考试达人”会被超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