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 发表于 2019-2-24 23:27:05

姬鹏:600人雪天吃露天宴席:为何“风俗秩序”会碾压“真实感受”?

有媒体报道,2月16日,宁夏固原一对新人在家里举办婚宴时,天上突然下起大雪。但是,因为屋内宴席位置不够,来参加婚宴约“六百位”村民和亲戚朋友们只能冒着大雪吃饭。对于这样的“事情”,社交媒体上各种争论。但是,基本围绕“风俗秩序”和“真实感受”在评析。

坦白讲,在农村办理“红白喜事”,并不像城里人,可以包酒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自家院里搭棚子,垒灶台,请“乡厨”做饭。甚至,主持人,也是邻家乡人客串的。并且,无论各家经济条件如何,“宴席标准”都必须符合当地水准,要不然就会被耻笑。

当然,绝大多数来客,并不会“白吃白喝”,“份子钱”必须跟上。一般而言,“份子钱”都会远超“吃喝成本”。所以,在一些“地域”,有很多人对“办酒席”乐此不疲,主要是缘于办酒席“有利可图”。这种情况下,简陋的“流水席”,也会变成“名利场”。

当然,这里的“名利场”,格局并不大,其中包含着“宗法秩序的规则”和“穷乡僻壤的唯利是图”。说到底,“红白喜事”,“流水席”宴宾客,并不是很好的体验。但是,作为一种“风俗秩序”,早已融入“乡土秩序”。虽然,近些年,费孝通描摹下的乡土格局已经在变化。但是,总体上的“乡土氛围”,依然在很多地域很浓重。

“红白喜事”,在乡村的位置,依然很重要。无论悲喜,都是一场面对面的大型社交活动。甚至,我们会发现,“虚伪的框架”比真实的人情更有生命力。一个人离世,无论生前如何清苦,死后的“仪式感”,却总是很宏大。过去,人们以封建迷信看待乡村的丧葬秩序。

可事实上,乡村的“丧葬秩序”,才是“乡土格局”最有力的实证。当然,相对“丧葬秩序”,“婚嫁秩序”也很重要。一个是送故人,一个是迎新人。这几乎算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儿。所以,我们常讲,“红白喜事儿”,就是乡村的面目,更是乡村的主要构架。而这也是“流水席”和“份子钱”存在的主要意义。

很多年轻人,在面对600人吃露天宴席的事情时,总感觉很不理解。毕竟,冒雪吃饭很不符合饮食常理。我们暂且不论,“喝凉风”,“吃雪花”是什么滋味。但是,一场流水席下来,吃饭的氛围,可能会越来越差。天寒地冻,热菜瞬间变凉菜,凉菜瞬间成冰菜。

我们很清楚,就现在的生活水准,人们对于“流水席”的渴望度并不强。大鱼大肉,平日里也都能吃到。但是,既然坐在宴席上,就好像必须维持好基本的样子,要不然,作为“东家”,就会显得没面子,甚至落下各种不好的名声。与此同时,宾客的人品也会被质疑。

说到底,在乡村秩序中,“道德绑架”,“人情绑架”是很常见的。“喝个酒”,不喝就不够朋友;“办个事”,不办就不够义气。很多事情,就好像并非只是当事人的责任。所有的责任,都彼此关联,彼此咬合。因此,流水席的完成度,不再是吃喝的完成度,而是东家面子的“售后评价”。

宾客的坚守中,吃饭就像是一种任务,好吃或者难吃并不重要,但是风俗秩序为大,起坐走人会让宗法人情显得凄凉。我记得小时候,跟着母亲吃“流水席”,基本的原则是,不着急动筷子,吃过所有菜品,才可以离席。一场流水席,怎么也要四十分钟左右,才算是达标。

要不然,东家的面子,客人的品质,都会被打折扣。并且,在乡村办流水席,我们会发现,吃饭也很有讲究,论资排辈都属于其中的一部分。虽然,看起来也并不真诚,但是好像无人关心,只要形式到了,一切就好像被加持上浪漫的情怀。

乡村在凋谢,有时候凋谢的不是乡情,而是戳破尴尬后的尴尬。一场“流水席”,排场费用,在过去都远超平日里的生活成本。这就导致,有钱没钱,面子和场子要撑起来。无论是东家,还是客人,都深知这种游戏规则。所以,当“600人雪天吃露天宴席”的事情出现时,只能说这是一种尴尬的弥留样本。

社交媒体时代,乡村的秩序和城市的秩序很容易形成对比。虽然,从情绪上,好像略带一些“喜感”,但是,真要是让城市人去接纳这种状态,应该有很大的难度。作为正常的生活秩序,一切应该以人的舒适体验为先导。在雪天里吃宴席,无论怎样,都让人感到不适。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乡情的体现。但是,从根上而言,却是双向“不情愿”,“不舒服”硬挺出的低级浪漫主义情怀。甚至,许多年后,其中的孩子长大成熟后,会觉得当初的样子很傻很粗鄙。作为人性的底色,追求舒服的体验,这是很真实的人性。

但是,当真实的情绪被“风俗秩序”实力碾压后,我们会发现真实感受越来越模糊,甚至成为一种潜在的忌讳。“600人雪天吃露天宴席”,规模之浩大,环境之恶劣,构成一种极强的“情绪美学”。就好像,东家的实力很雄厚,宾客的人品很醇厚,而这正好契合“流水席”的初衷,不得不说“乡土秩序”的威力强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姬鹏:600人雪天吃露天宴席:为何“风俗秩序”会碾压“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