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 发表于 2019-3-28 11:29:06

巨龙:“盛世”再无《刘三姐》!但是仍然期待一点“理...

  《刘三姐》拍摄于196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广西僮族(即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顺便说一下,在拍摄电影之前,已经有了舞台剧。电影是根据舞台剧改变而成,故事框架在此前已经完成。

  所以,我们看到的电影《刘三姐》,其实是中国最早的本土版的音乐风光片。电影的主演黄婉秋,演出的时候只有17岁,现在已经七十几高龄,改革开放以后经商下海,乃是桂林刘三姐集团的董事长。因为出演刘三姐,她的人生经历了无数的高潮、低潮和跌宕起伏。
  桂林西边桃花江边上的刘三姐大观园,也是刘三姐集团名下资产。但是名气和影响力,远不如阳朔的实景山水演出 —— 《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是张艺谋编导的山水实景演出,乃是张艺谋“印象”系列鼻祖之作,开创了中国旅游实景演出的先河,作为广西旅游的名片,《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带动阳朔当地的GDP增长5%以上。作为一个年赚亿元的实景演出,堪称中国最赚钱的文旅项目。(但是《印象刘三姐》这个最赚钱项目早两年却破产重整,可见不怕黑社会,就怕社会黑……那是另外一段故事,以后在知识星球给大家说一下!)

  顺便扯远一点,名扬天下的张艺谋大导演,其实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职工,陈凯歌早年也是发迹于广西电影制片厂,曾担任广西电影制片厂艺术总监郭宝昌,乃是这二位的提携恩人,后来郭拍摄《大宅门》时候,两位都心甘情愿在里面演了配角,其中张艺谋还演了太监李莲英。老谋子甚至一度还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挂名厂长!前两年还申请了单位的集资房。他的早期的成名作品,包括《黄土地》、《一个也不能少》等等,也都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

  看样子,广西虽然经济不发达,也不是文化沙漠,这些年经济发展跟不上,文化产业又彻底资本化,因此影响力渐渐削弱。类似情况的,还有长影(长春电影集团)、西影(西安电影公司)、潇湘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等等,当年辉煌一时,后来实力不济渐渐衰败。特别是互联网影业崛起以后,既没有流量、又没有好的IP、人才流失、资金不济、院线资源又没有,于是渐渐凋零。地方电影公司的衰败,影视人才集中在北京,更多的互联网资本加入,也伴随着中国电影越来越不接地气。
“印象系列”,最能够体现老谋子色彩和场面艺术
  言归正传,以广西桂林山水为实景的电影《刘三姐》,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典之作,但凡上了年纪的,都会哼上几曲电影里的曲子,包括《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这些比赛里也会经常老歌新唱,广泛传播于大江南北,让经典在一代代人心目中流传下去。

  《刘三姐》为何是经典?

  当年《刘三姐》上映后,以惊人的影响力风靡了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包括整个的华人世界,堪称是新中国建国以后的经典文艺作品。先后在香港公映过三次,一次比一次票房高。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春节,在香港第三次公映时,票房达到400万港币,算是那个时代的奇迹,也算是改革开放的文化开路。

  后来的很多香港电影,包括周星驰的喜剧电影,还有李连杰的功夫电影,里面就有很多致敬《刘三姐》的调子。

  当年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的时候,电影院里甚至还有盲人,不为看影,就是听电影也很过瘾。这部电影以及它的片段早些年,也在广播电台经常播出。——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电脑也在后台播放。

  这部电影,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隔阂,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年龄和阶层,这样的文艺作品,当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受限于当时的电影拍摄技术手段,这部电影的画面并不算华丽。但是演员演技好,背景的桂林山水优美,最重要的是歌曲优美,歌词朗朗上口,久看不厌。

  —— 淳朴接地气,讲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电影的主角,既不是王侯将相,也不是神仙鬼怪,而是普通的劳动者。穷人和财主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乃是电影里的斗争主线。除了斗争的主线外,歌颂劳动(《采茶歌》)、歌颂爱情(《世上哪有树缠藤》)、歌颂生活(处处体现)…… 有很强的生活代入感。

  —— 爱憎分明,劳动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压迫与反抗构成了电影的主线,而这种对抗很多通过山歌的应答来体现,对不劳而获的控诉、对腐儒的嘲讽(和秀才对歌)、斗争的勇气和智慧,都通过山歌的歌词体现了出来。

  —— 作为音乐电影,电影里的山歌歌词,堪称整部电影的灵魂。既有诗的哲理韵味,又有浓烈的感情,而且通俗易懂接地气(全部歌词没有一个生僻字),所有的歌词更接近日常口语。歌词犀利而且充满趣味性,比喻生动有趣,很多句子单独摘出来,都堪称“金句”。歌词的作者乔羽,乃是中国“词界泰斗”,《我的祖国》电影主题曲的词作者,“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也是他创作的“金句”。

  电影里的歌词,在这篇文章里就不再点评,实在是太多经典。质朴文字,讲述中国故事,这部电影堪称教科书。读书写作的孩子,看看这部电影,也可以有不少写作的心得。

  这样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电影,我家里的老人也拿来教孩子,比如这几句:

  ……哎……什么结子高又高? 什么结子半中腰?
  什么结子成双对?什么结子棒棒敲?
  哎……高粱结子高又高,玉米结子半中腰,
  豆角结子成双对,芝麻熟了棒棒敲。”
  ……

  孩子也学得朗朗上口。可见山歌也算是老少咸宜了。

  盛世再无“刘三姐”

  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必然有其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刘三姐》诞生于共和国建国早期,阶级斗争的弦仍然很紧。早期的“理想主义”,淳朴的劳动,本真的爱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勇敢团结的斗争精神,都是当时精神风貌的写照。

  如今的时代变了,早就告别了“阶级斗争”为纲,阶层分化,阶级斗争,这些东西更不必提了。中国已经告别了“农耕时代”,进入了“工商时代”,发财几乎成了每个人的梦想,文化领域更进入了互联网和资本主导的时代。

  如今当然算是“盛世”,阶层分化阶层固化当然存在,但是在主流的ys形态里,肯定是调和而不会强化这种矛盾对立。没有了这种对立和斗争的基础,再高明的剧本艺术家,也写不出这样的剧本。没有这种斗争做基础,再华丽的词藻也不过是粉饰太平,再精美的“金句”也难逃无病呻吟。

  少了淳朴真挚的情感,再多的山盟海誓也不过是虚伪的陈词滥调。这世间爱情歌曲多得很,又有几首歌能够超越这段歌词:“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至于歌颂劳动,更是想都不要想。在一个诚实劳动远不如资本所得的时代,有几个人真的以劳动为荣?我们一路长大听到的关于劳动的歌曲,无论是采茶曲、采菱曲或者是渔舟唱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都是诞生于以前的时代。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中国的影视,价值观的变化,自然都倾向了精英。大家都来王侯将相,超人英雄,商界精英,豪门恩怨,才子佳人,神仙鬼怪……至于普通人,常常成了抖音里的各种脑残小剧角色,西方恶搞短视频里面的路人…奶头乐大行其道,大家娱乐就好。

  不过也没办法,《刘三姐》也只能属于那个时代。现在,你总不能拍一部电影,让“房奴”们和房产商“对歌”互相痛骂吧?就算你拍得出来,你播得出去吗?谁给你排片?谁会给你推广?一部好评极高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反映普通老百姓的劳作生活,后来整个团队一样难逃解散的命运……

  世间再无刘三姐,帮闲秀才满人间

  刘三姐活在今天,会选择什么?她会选择阿牛哥吗?就算她喜欢,她的母亲会答应吗,阿牛哥买得起房吗?电影里,刘三姐严词拒绝了莫怀仁的屡次收买。现在漂亮又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又有谁抵得住现实的诱惑?

  倒是电影里的那些看起来满腹经纶的秀才,电影里是财主请来的对歌手,现实中很多变成了资本的吹鼓手,变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代言人,成了了西方豢养的网络上各路形形色色的人物……

充满了现代诱惑力的“印象刘三姐”海报
  这么联想,其实是没有必要,而且很败兴。经典就是经典,就让它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诵里,现实不管变得怎么样,至少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文艺的“理想主义时代”,歌颂辛勤劳动,赞美纯真爱情,勇于斗争充满智慧,为普通人而歌,为生活而唱。

  不管一条河流的下游,变得多么肮脏和不堪入目,至少回溯到上游,我们看得到绿水青山,看得到一汪清泉。人世间的美好,即使在已经消逝的梦里,也是一份精神的寄托,这就是我们至今仍然喜欢《刘三姐》这部经典电影的原因。

  惟愿中国电影人,多一点理想主义,拍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来……虽然是一个奢侈的愿望,还是希望看到这样的作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巨龙:“盛世”再无《刘三姐》!但是仍然期待一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