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2018年停刊的纸媒会是180家,还是1800家?
2017年快结束时,一份即将停休刊纸媒名单热传,名单中包括《北京娱乐信报》、天津《渤海早报》、《无锡商报》、《上海译报》等18家纸媒。虽然有的停刊启事写着“我们不说再见”,但很显然,这些纸媒的芳华即将永远逝去,不会重来了。纸媒成批地停休刊,并不是今年才出现,而已经连续几年了。只是,今年纸媒的寒冬要更冷一些。几个月前,我还偶尔从路过的报亭买份杂志或者报纸。最近突然发现,身边那些“应被打造为城市文化地标”(白岩松语)的报刊亭,很多不知哪天都已经关门了。
虽然有不少人为18家纸媒停休刊惋惜,但我的一个预判是,接下来,纸媒停刊的数量将呈几何级别上升。2018年,有180家纸媒停刊是完全可能的事。我再大胆一点说,有1800家纸媒停刊也不是不可能。
为什么这几年,每年只有十几家纸媒停刊?当然,实际停刊的要多一些,被列入统计名单的多只是都市类报刊。可以也应该停刊的报刊很多,却只有很少的开始停刊,是因为报刊的经营管理者普遍比较保守,很多人还在观望。比如最近的这18家停刊纸媒,大多是报业集团里实力较弱、影响较小的子报。大报的停刊,涉及的人员安排、利益调整要复杂得多,而且社会影响也更大,很多领导还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有影响的纸媒已经停刊的,也早不止一家两家了。上海的东方早报,北京的京华时报,河北的杂文报等,都曾在社会有相当影响力,也都说停就停了。而现在还没有停刊的有影响纸媒,比如新京报、南方周末,请说实话,有几家不是每天送往报亭的报纸被大量积压?
纸媒为什么办不下去要停刊?传媒学者们一直在研究,并且给出了多个解释。比如,很多人说,纸媒的体制有问题,包括采编体制、用人体制、分配体制,乃至监管体制等等。这当然是对的,但纸媒办不下去的原因,其实就一个,时代变了,人们的阅读已经转向移动互联网。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时可以获取资讯,还可以互动,为什么还要去买纸媒?说纸媒仍有一定市场的人,请告诉我,如今在帝都的地铁里,你能找到几个手拿报纸阅读的人吗?说什么纸媒可以做深度,做观点,都是纯扯淡,深度和观点,新媒体怎么就做不了,就纸媒能做么?
有一种说法,都市类报刊会大量停刊,但党媒不会。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只是暂时的。的确,党媒不用走市场化,有行政订阅,甚至有财政拨款。但必须清楚,党媒不是为了办而办,为了发行而发行,它们是有自己的办报目标的。如果办报目标逐步实现不了,用其他方法才能实现原有目标,为什么不会将它们停办?几年前,国家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就贴出告示,甘肃日报不再出版纸质报,虽然那只是一个乌龙,却更像是一个预言。原先看都市报的市民改看手机了,难道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一直看报纸?许多还没有停刊的报纸,包括一些知名的都市报,我可以不客气地说一句,它们现在每天都在假装发行,而我们很多人在假装相信。
2006年5月底,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出完最后一期报纸,宣布休刊。虽然这家报纸在台湾,停刊也不全是因为网络冲击,但海峡对岸的党媒会停刊,大陆的党媒凭什么就不会?当然,党媒的体制,社长没有决定停刊的权力,并且只要有一两家省级党报停刊,必然会引发连锁效应。但不妨反过来想,东方早报可以整体转为新媒体澎湃,现在各党媒也都有新媒体,整体转为新媒体就不可以?或许,现在就等着有人来推倒那块多米诺骨牌了。
必须要说的是,一家报纸停刊不是那么让人兴奋的事,会关系到很多人的饭碗。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动转至新媒体岗位,很多人多年奋斗、经营获得的职位、关系、利益都将不再。然而更应当看到的是,一方面,天无绝人之路,时代的变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时代洪流谁也挡不住,就像有了汽车,马车必然整体被淘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那些妄想对纸媒“力挽狂澜”的人,只会被证明是螳臂当车。
能将自己的报刊早日停刊的,才是睿智、勇敢的纸媒领导。2018年,让纸媒停刊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