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博:楼市,北京、深圳传来大消息!
1月17日,楼市有两个大消息。
消息一:《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发表对银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专访,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里面多次提到楼市的金融政策。
消息二:正在召开的深圳人大会议,透露了深圳楼市的一系列新举措,可能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上图就是今天《人民日报》第二版的截屏,可以看出对郭树清的专访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这篇文章里,郭主席主要透露了以下重要信息:
1、2017年,金融行业内部杠杆率持续降低,有100多家银行主动缩表。在全年新增贷款12.6%的情况下,银行业总资产只增长8.7%,相当于在向实体经济多投入的同时少扩张约16万亿元。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以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银行理财因增速大幅下降而少增5万多亿元,银行通过“特殊目的载体”投资少增约10万亿元。
2、高层对“金融风险”的认识非常到位:一旦发生大的系统性金融动荡,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会干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达成。
3、提出“需要着力降低企业负债率,抑制居民部门杠杆率”,还提出“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
4、文章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已经成为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的严重障碍,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其中第4条涉及到那么几家“民营金融巨头”,他们基本都拥有“全金融牌照”,一度声名显赫、呼风唤雨,2018年看来命运将有重大转折。至于具体是谁,大家可以去百度,我就不点名了。
第1条告诉我们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100多家银行主动缩表”是很有冲击力的信息,如果不“缩表”,那么房价将如何飙升,是可想而知的。也就是说,中国金融业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2017年的“去杠杆”的确是力挽狂澜。
第3条关于企业负债率和居民杠杆率的说法,很是耐人寻味。企业这边是“降低负债率”,居民这边是“抑制杠杆率”。为什么这么提?因为企业负债率已经是全球最高,空间几乎没有了;居民家庭的“杠杆率”仍然有空间,但杠杆率上升太快,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全国新增贷款的一半是“住户贷款”(基本上是房贷,以及变相的房贷),这种疯狂是史无前例的,也是难以持续的。
但是请注意,银监会只是说“抑制居民部门杠杆率”,并没有使用“降低”。
我做过一个测算,2017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是13.53万亿,其中7.13万亿给了居民家庭,占比52.7%。2018年要稳增长,按照过去几年增长量,新增人民币贷款要达到14.5万亿。如果把住户新增贷款降低到2015年的水平(占比33%),则企业新增贷款必须达到9.7万亿,这将显著提高企业的负债率。如果住户新增贷款占比下降到40%,则企业新增贷款将达到8.7万亿。
也就是说,让居民家庭贷款重返2015年的水平是不可能的,2018年新增住户贷款至少要达到5.8万亿以上(2015年为3.87万亿,2016年6.33万亿,2017年为7.13万亿),楼市完全变冷不可能。
当然,郭树清还提出“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说明银监会认为楼市是存在泡沫化倾向的,但处理的方式是“遏制”这种倾向,而不是刺破。
总之,银监会的表态透露了2018年的楼市金融政策:整体趋紧,但不会太冷。当然,如果经济出现显著下行压力,又另当别论。
再看一下深圳楼市的说法,据《晶报》报道:
1、当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在抓紧制定《关于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实施意见》。其中,深圳市人才住房拟面向无房的各类人才,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社会工作等方面人才,以及公务员、教师、医生等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房面积以90平方米左右及以下为主,可租可售,以租为主。
2、深圳市将适当提高新增用地开发强度,加快城市更新项目建设;通过将地铁上盖及轨道站点一定范围内的居住用地划为控制区域,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进一步通过棚户区改造建设筹集人才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住宅部分,除用于搬迁安置住房外,全部用作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积极探索临深片区城际合作机制,通过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在宝安、龙岗、坪山、光明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筹建大型安居社区,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深圳关于楼市的思路,传递了大量信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积极探索临深片区城际合作机制,通过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在宝安、龙岗、坪山、光明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筹建大型安居社区”。
虽然上面这句话只点出了深圳掌控的区域,没有提及东莞、惠州,但从“积极探索临深片区城际合作机制”来看,深圳是希望在东莞惠州建设“大型安居社区”(配套连接深圳的地铁)。这个事情需要中央、广东省以及东莞惠州同意,深圳不好单方面宣布“要在东莞、惠州”建设安居社区。
深圳是一线城市里土地面积最小的,所以必须率先探索“跨地域建设安居社区”,这是中国城镇化进入“城市圈化”时代的新兴事物,值得期待。其中涉及跨城市的利益划分,居民户口如何登记、义务教育和交通如何配套对接等等。
深圳“楼市新政”告诉我们,这个城市土地真的不够用了,未来真正的“普通商品住宅”供应量将不断降低,传统市中心将向保障房、人才房倾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