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 发表于 2018-4-25 14:25:57

姬鹏 : 代取快递为认识小姐姐:被误读的社交逻辑

社交媒体上,一则被标注为“代取快递为认识更多小姐姐”的采访短视频被热议。视频中,一个大学生在校内“代取快递”,当被问到为何要干“代取快递”这样的事情时,他说:“一方面为挣一些零花钱,补贴生活;另一方面,为认识更多专业的小姐姐,利于脱单”。

面对这样的事情,社交媒体上的舆论也没有太认真,只是围绕“代取快递”的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吃瓜”。其中的逻辑,早已偏离过往的“勤工俭学”,而只是倾注于“脱单”的话题,进行肆无忌惮的开刷。不得不承认,同样的一件事情,所处的“时代不同”,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不同”。

不过,这里面却反映出一些“被误读的社交逻辑”。不管是大学生代取快递“为脱单”,还是多认识一些人“好办事”。实际上,都是对“社交逻辑”趋向的误读。当然,不可否认,“代取快递”可以认识很多小姐姐,但所谓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工作人设”层面。

但凡,想要进一步建立社交关系,实际上论的不是“社交密度”,而是自我的“社交能力”和“社交人设”的对等。经常会碰到一些人抱怨,他们之所以单身,是因为周边缺少异性。可实际上,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对自己的“社交人设”预判不准。

就算他们周边的“异性密度”再高,也会因为自己的“社交人设”预判不准(多数时候评估过高),而错失社交的开启。这种个人在社会中的“人设议价”,虽然并非明码标价。可实际上,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有一杆秤,不仅称量自己,也在衡量别人。

不过,就异性的“人设议价”方面,越来越被“物化显性”。颜值、身高、年龄、性能力,性格、工作、家庭、经济条件,这些看似与社交无关的因素,可实际上却在社交之前,社交之中逐一被衡量,被实证。

我们暂且不论人情是不是薄凉,可人性最懂得衡量得失,尤其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由此,也可以更确信,对于那些两性关系之外的社交,实质上更赤裸,更要求“社交人设”的对等。时常,我们会遇到,一些人讲自己认识很多人,可真遇到事儿时,关系的亲疏就瞬间显形。

甚至,我们会发现,当我们身处某一位置时(工作职位,名利地位),“社交密度”会瞬间增多,甚至自己都难以招架。可当我们从所在位置上掉下来时(工作职位,名利地位),那些瞬间增加的“社交密度”也会瞬间消失。

不得不承认,很多社交的连接,本就没有太多感情可言。所以,一些企业为留住员工,总喜欢用一句话搪塞:“离开平台你什么也不是”。当然,这也不是一剂“万能药”,那些真正自己强大的员工,自己能为自己代言的员工,貌似走在哪里都有人欢迎,可本质上还是要“自己强”。否则,说什么都没用。

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我们也能明白,对于社交关系的建立,实际上并非那么简单。可是,就是这些“被误读的社交逻辑”,却能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圭臬,着实让人感到可悲。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有一部分人,心理很明白其中的逻辑,之所以装糊涂,是为掩饰心理的不安。而另外一部人,确实就是真糊涂,这部分人很要命,明明自己的“社交人设”很差劲儿,却还不自知,并且还认定“社交密度”存在问题,感觉自己还很冤,可实际上就是“自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类人“没朋友”真是活该。

所以,每当有人大言不惭的告诉我,他认识某某大佬,认识某某女神,认识某某官员,我看看他(她)现在样子,就觉得他(她)太过高估自己。认识与认识真不是一回事,就如“朋友圈”的关系也分远近,不能因为别人随意的互动,就认为别人跟你很熟或对你有意思。

说到底,与人交往首先要看自己能给别人带去什么,而非想着别人为你带来什么。那种被误读的社交逻辑如果不及时清理,总有一天会被碰成鼻青脸肿,却还怪这个世界太无情。过去人们总把“成熟”当“无情”看,可实际上人们所说的“单纯”就是“无知”。

而“无知”所导致的“不自知”才是碰壁的主要原因,所以“过来人”总说,上社会蹦跶几年就成熟了。实际上是在说,只有在不讲人情的社会里,才能让一个人学会自知,学会处事,学会社交。只可惜,有些人在社会上蹦跶多年后,依旧“很不自知”,依旧信奉没出巢时被误读的“圭臬”,这样的人也只能说是“没得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姬鹏 : 代取快递为认识小姐姐:被误读的社交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