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鹏:男子嫌热打开飞机应急舱门:不守规则者如何成为“全民公敌”?
有媒体报道,一架客机从三亚飞往绵阳降落到机场后,一男子觉得机舱内太闷热,将飞机紧急出口当成窗户打开,导致求生所使用的“应急滑梯”弹出并受损。最终,男子因涉嫌擅自移动使用中的航空设施,被处以行政拘留15天,并面临对损坏的航空设施,进行相应的损失赔偿。暂且不论法律层面,会对这位“常识匮乏者”进行怎样的惩治和处罚。单从社会的舆论情绪反应来看,就已经感到些许厌恶的情绪流来势汹涌。好在,这样的行为并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但这样的行为逻辑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当然,这种“安全隐患”主要是针对公共安全层面。
作为公共场所里的一份子,除却要学会自我保护。同时,也不能因为自己的肆意行为,对他(她)人造成不好的影响(身体和精神)。甚至,从安全责任层面上来讲,自己如果犯错(常识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自己承担,相对而言还能被公众接受。但要是自己所犯的错误(常识错误),有可能对他(她)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抵就会遭受公众的诟病和愤怒。
不过,从“常识匮乏”层面而言,不管是对自己的伤害,还是对公众的伤害,都实际上算是一种悲剧。只是,常识的匮乏,也不是一定会造成悲剧,最根本上的问题是“很多人不守规则”。飞机作为一种相对高端的交通工具,相信很多人对于其中的“交通守则”并不都清楚。
不过,作为“常识匮乏者”而言,最要要命是“不懂还不问”,并且还随意乱动特殊设备,这自然让人感到害怕。于此,人们对于“不守规则者”历来都很厌恶,因为他(她)们不仅有自害的可能,同时也可能危机周遭,成为一个“始作俑者”。
就打开“飞机应急舱门”的男子而言,他可能就是将“飞机紧急出口当成窗户”。可是,作为飞机上的设备而言,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能随便乱动。虽然,作为飞机的乘客,有很多人都是首次乘坐,但不清楚“乘客守则”并不意味着都是“安全隐患”。
相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从心底都有一条规则自律:“认为不明白的,不懂的尽量少碰多问”。尤其,对于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设备更应该如此。甚至,从航班的运营层面考量,虽然没有人员伤亡,可误放逃生滑梯并非小事,由它引起的航班延误、人工费用、设备损耗费用,费用往往超过十万元人民币。
另外,如过遇到充气滑梯释放过程中遭到损坏破损,损失金额就会高达几十万元人民币。这对于个人和航空公司都算是不小的损失,同时也会对其他(她)乘客造成行程上的影响,着实应该引起重视。
过去,人们经常强调“常识”的重要性。可实际上,比起“常识”的重要性,作为“规则”可能更重要。这从“将飞机紧急出口当成窗户打开”这件事情中,就能很直接的看出来。作为一名乘客,如若很清楚飞机乘客守则的基本常识,自然就会规避这种荒唐的事情发生。
可从“守规则”的层面而言,那怕一个人不是很清楚飞机乘客守则的基本常识,也还是可以很安全的乘坐飞机。只要“守规矩,不乱动”,自然也不会出什么问题,造成什么恶劣影响。所以,比起“常识匮乏者”的愚蠢,“不守规则者”的手贱更让人厌恶。
甚至,从舆论的情绪流向可以看出,“不守规则者”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公敌”,正被这个世界所围堵和抛弃。不管是“拦动车车门的妇人”,还是嫌热“打开飞机应急舱门的男子”,他(她)们都算是“不守规则”的人群。所以,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时,总会引发诸多批评和讨论。
说到底,当私域和公域越来越分明时,规则就越来越显得重要起来。维持个体的需求,是保障公众需求的基础;而维持公众的需求,却是保障个体需求的共识。而这一切的存在可能,最需要的就是规则的认同和保卫。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矩更可能祸患无穷。很多恶果的产生,并不都是有预谋的结果,但却可能是无规则的结局。从“打开飞机应急舱门”事件开始,人们已经在改变态度,试着反思与批评。甚至从私域和公域层面,有更为全面的考量,这着实是一种进步。
当然,我们也希望类似的“不守规则行为”能起到训诫作用,成为一种“常识”被传递开来,让更多“不守规则者”有所忌惮,有所反思。最终,将“守规则、学常识”奉为一种生活习惯,让自己更好的生活,也让周遭感到亲和和喜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