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发病机制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C,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细胞遗传学在西方居于常见血液系统肿瘤的第2位,罹患人数众多。其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治疗研究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可以作为模式肿瘤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到一般的恶性肿瘤,因此连续多年MM均是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热点议题。现就第55届ASH年会涉及到的MM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发病机制进行总结。1 MM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
MM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几乎可见于所有患者,且多数表现为多种遗传学异常并存,包括染色体易位、拷贝数变异、染色体片段缺失和扩增等。
根据患者携带的遗传学异常不同,可将MM分为不同的亚组,而且不同亚组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和临床预后截然不同,其总生存(OS)从6个月到十余年不等。所以于学的因近年研究多,并得到MM专家的认可、逐渐应用于临床以指导MM诊断与治疗。
本届会议上,来自美国LittleRock的研究结果,在对MM患者基线及2年和5年随访时间段中进行遗传学异常的监测,所有患者基于TotalTherapy3(TT3)治疗,发现5年的监测时间与基因表达谱联合可以很好地识别高危患者,而且对于尚无临床症状的复发具有早期诊断的作用,提示对基线及5年病程的遗传学监测对于MM病程监测简单经济有效。
在BSBMT/UkmfMyelomaX2Intensive)trial中,发现用间期突光原位杂交(I-FISH)检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18个月后复发、后又接受硼替佐米和环磷酰胺治疗的MM患者,其IGH易位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同时有17p-和MYC重排与ASCT后治疗反应较差相关,仅有MYC重排也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
关于1号染色体异常:1号染色体异常在MM非常多见。包括1q的扩增和1p的缺失。基因芯片发现的70个与MM早期死亡的基因30%定位于1号染色体,而且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定位于1q,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定位于1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