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顺风车凶案警示“安全才是下半场”
近日,一则“失联两天,一名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的消息引发关注。据了解,遇害空姐今年21岁,5月6日,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了一辆汽车赶往市内后遇害。郑州市办案民警表示,作案人员是一名滴滴司机,身上携有凶器,凶手仍在潜逃中,警方正在抓捕。滴滴平台回应称:万分悲痛和愧疚,密切配合、尽力协助。(5月10日北京青年报)空姐殒命,叫人悲愤。顺风车作为C2C平台,虽然与网约车并非一回事、虽然平台并非直接责任人,但对于遇害者及家庭来说,没有手机APP上的这个预约键,青春芳华的命运或不至于如此潦草收场。客观地说,滴滴回应有理有利有节,既没有回避核心问题,亦没有规避平台责任;不过,这种小概率的极端案件仍如高悬利剑,警示一个共识于心的基本判断——对于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在地盘争夺赛之后,“安全才是下半场”。
安全有两个层面:一是道路交通安全,取决于司机的技术;二是乘客人身安全,取决于司机的良心。前者来说,管理难度可以靠技术甄别;后者而言,防微杜渐的标准仍难有定论。眼下,网约车企业要做的,当然是审视司机身份的审核标准和审核流程,在技术标准之外,更为稳妥地关切司机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要不然,在体量庞大而依附疏离的平台之上,想要管好千千万万的网约车司机,实在是“现实难以承受之重”。
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的日子,其实并不曾顺风顺水过。比之于放水养鱼的电商,它基本上在属地新政里是不折不扣的“小媳妇”。截至去年年底,已有超过200个城市出台了地方细则。然而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发现,“只有少数地方的管理措施体现了包容审慎的原则”。一方面是刚需强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约专车和快车用户规模已达2.36亿人,同比增幅超40%。作为“互联网+交通”的创新业态,它解决了传统出行的很多痛点。另一方面是步履维艰。今年以来,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被“约谈”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省级或市级交通运输部门,多次约谈有关企业,通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真相未明之前,难以和棺定论。顺风车凶案,起码该一分为二去看:一方面,它警示顺风车企业必须更为重视乘客人身安全权利。今年初,上海市消保委通报2018网约车评测结果,并给三家网约平台开具“体检单”。其中,滴滴出行A-,神州专车B+,易到为C。现在看来,这个“体检”还须加入司机法治及道德素养等测评项目。顺风车平台更当与公安机关联手建立更完善及时的布控系统和侦破联动机制,在内部进一步完善司机安全和服务信用系统。另一方面,凶案让人痛心并警醒,既提醒特定乘客群体注意用车安全,亦须客观置于风险社会的现实语境考量——即便是正规出租车司机群体,小概率作奸犯科的凶案也并非难得一见。
安全,是一切文明的底线。顺风车一路飞奔的时候,既要把平台安全放在前提性位置,更要穷尽一切可能将乘客安全置于平台安全之前。当然,对于公众及公权部门来说,监督并包容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的成长,这仍是当下最大的方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