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517|回复: 0

冯骥才:一个大国,不能靠糟蹋文化来赚钱!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8-6-13 10: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冯骥才

    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中国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01

    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

    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也在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

    4514f85727e34ce998eb46d4f91e6f35.jpeg


    传说中的“古镇”


    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

    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不少处竟成了世俗的闹市。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没人管也没人问。

    02

    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

    就像有的人对待曹操墓,并不是考虑曹操墓被发掘出来,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精神文化价值,而是首先想到4.5亿元的产值,用财富价值来衡量文化价值。

    中国目前全民皆商、拜金主义、甚至有暴发户的心态和形态在滋长:夸富、挥霍、洋洋得意。有了钱就狂了、疯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个人富起来了怎么生活?一个国家富了怎么办?

    一部分官员不懂文化,不懂得文化的价值、规律、性质、意义;一部分官员对文化没有理解力,我们不需要官员像文化人一样,但起码他要理解文化;一部分官员们不热爱文化,当然也就不拿文化当回事儿。

    此外,有些官员和商人形成了共同利益,就是权贵结合,这后面就有反腐败的问题。

    03

    我们的“非遗”正遭受第二轮破坏:

    第一,申遗时,带着政绩需求,目的不纯。申遗成功了,政绩提升了,“非遗”就被扔在一边了。

    第二,虽然给传承人发补助,但很多时候,他们见不到钱。有一次,我们想给日本、韩国等非遗保护做得好的国家介绍我们的经验。现场,老人把伞盖等表演的家伙摆出来,那是乾隆年间的老东西,外国人一看,全傻眼了。

    我问那个会头,国家给传承人的资金补助,你收到了没有?他说,什么补助,不知道啊。我当时一听,坏了,我知道很多人收不到,别让日本人看咱笑话,把他支走了。现场,我写了个单子给他,“冯骥才欠某某会5万元”,叫他凭此为证,到我的工作室来拿钱。他不好意思来,后来协会派了一个人把钱给了他。

    cf006ec6dcb942fcbca7cd94b25ecf23.jpeg


    第三,非遗成为省级、国家级保护对象之后,有了知名度,就有企业进来开发。民间的文化首先是自娱自乐的,又是手工的,承受力很小,很脆弱,和机器生产不一样,不能大量复制。

    比如说,湖南隆回有一支花瑶,他们刺绣非常精美,我们把这个刺绣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单一公布,马上就有人把刺绣开发成旅游产品。现在,这个刺绣简直不能看,就跟电脑画的一样,什么文化内涵都没有了,大量复制。再这么下去,过十年,花瑶的刺绣就会消失。

    第四,没有专家支持,这是非常严重的原因。在日本、韩国,他们把非遗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或者“人间国宝”。他们的做法是,比如说你是一个手艺很绝的木工,你的周围就有一个专家组,会主动帮助你,给你制作档案,帮你出主意,告诉你如何坚持自己的特点。可是,我们的非遗,可以说,95%以上后面是没有专家支持的。

    9ef3644e6cde4d2ca7c9069a318d33be.jpeg


    04

    十年,每天约有90个价值堪比长城的古村落消失。我们历史文化的根在村落里,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都在村落里,如果村落消失的话,这些都不存在了。这些村落消失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城镇化。

    为了GDP把古城古迹全破坏了,然后再来“造假”。但修起来的是毫无历史文化的东西,是不是有几个建筑就恢复了大唐大宋呢?把历史的原物销毁之后弄一个“垃圾”。而且这些垃圾很大,都不好清理,还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凭什么纳税人的钱让你这么花掉?

    不要把这个城市的“重来”之说仅仅当做一个不恰当口号。它是那种由来已久的无知与野蛮的城市观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恶性发作。尤其是在一些历史街区一息尚存的城市里,这种口号将催化城市历史的终结式的消亡。

    3c0aeb3350164c7bbd072f4a860fcf9d.jpeg


    正在消失的古村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没有文化,人就没有精神追求,就空虚。文化决定着全民的素质。如果我们把文化也变成钱,那么就等于牺牲了全民的高素质来换取高额的GDP,最终的结果就是让低素质的人们来挥霍GDP,这就是恶性循环了。

    传统文化之美,是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实践、探索,一代代认同、确定之后沉淀而来,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暴发户”式的心态和审美,更重视物质表象,缺乏精神沉淀和文化风度。

    文化大国的气质,不能丢。

    或许今天,已经是我们抓住传统最后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1-21 23:20 , Processed in 0.520289 second(s), 29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