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311|回复: 0

姬鹏:佛系店员吓傻劫匪:认知“脸谱化”为何很普遍?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8-7-13 09: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180713093700.jpg


有媒体报道,台湾一男子持刀进超市抢劫,结果店员超淡定还鞠躬,让男子自己拿钱,并且还对他说“要好好工作”,持刀男子被“吓傻”。最终,劫匪被警察抓获。不过,案件因发生过程较为“戏剧性”,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广泛热议。人们一致认为,是店员的“佛系状态”,将劫匪“吓退”。

就事论事,对于这样的“市井小案”而言,实际上触发逻辑并不复杂,就是一次简单粗暴的“抢劫案”。但因当事店员的“稳妥处理”,让凶险转向无恙,不免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媒体在报道中,对于店员的“佛系状态”各种渲染,好似在实证“佛系无敌”。

只是,对于劫匪的退却,真的就如媒体所强调的“吓傻逻辑”吗?或许,稍有常识者,都不会这样去认定。从某种层面上讲,常见的个体劫匪,并不具有很强大的内心承受力。他(她)们在抢劫的过程中,即使提刀恫吓,也难掩内心的恐惧。

当然,不管是媒体强调的劫匪被“吓傻”,还是舆论上钦定的店员”佛系“,都实际上算是一种“脸谱化”的边界延伸。惯常的认知体系中,“劫匪”一定是凶神恶煞的,“店员”一定是战战兢兢的,这种模式在一些影视剧中,比较常见,观众就算不清楚具体的剧情脉络,也能很快判别出“人物的好坏”,以及具体的人物设定。而这种“脸谱化”逻辑的长久侵淫,使得很多人的认知也开始“脸谱化”。

就如“佛系店员吓傻劫匪”案件的媒体报道来讲,不管是媒体的认知,舆论的认知,都趋向一种“脸谱化”思维。依照这种“脸谱化”思维的判定,貌似“佛系”真能无敌。可实际上,这仅算是一次侥幸的突发事件。就具体事件来看,仅能算是“店员”比较勇敢,劫匪“较为菜鸟”而已,至于店员是不是“佛系”,劫匪有没有“吓傻”,似乎真的没什么依旧可言。

从舆论的“吓傻”论点切入去看,很显然是对“脸谱化”逻辑比较自信。认为“淡定”可以“退却劫匪”,就跟当年诸葛亮玩空城计一样有逻辑机理。只是,作为舆论上的认知,却没有将“店员”和“劫匪”常人化,而是先入为主的进行戏剧化。这就导致,一则简单的“抢劫案”很快成为一种谈资,被更多人去消费。

不过,作为“劫匪”和“店员”来讲,很可能没想那么多,劫匪就是想“抢劫钱财”,店员就是想“不抵抗自保”,从人的本能来看,这基本上属于正常范围内的一种反应行为。某种意义上,不管是店员表现的战战兢兢,还是较为沉稳,都属于个体的一种常态,并不具备特别的功能。

坦白讲,每一个人对于事情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有人消极处理,有人积极处理,不能因为大多数人“消极处理”,就认定“积极处理”的人有过人之处。同样的,对于劫匪本身的看待,永远要记住,劫匪只要带有凶器,就说明很危险,所谓的“佛系应对”并不是万能的,最好的办法还是逃离现场,积极自保。
不过,从类似的案件中,我们也能受到一种启发。当全社会都在强调“脸谱化”逻辑时,似乎“脸谱化”所造就的“认知惯性”,就能在一些特别境遇中被“反向应用”。不过,我们也要清楚,对于这种“脸谱化”的反向应用,“受众”一定是那种非黑即白的人群,因为他(她)们思维上相较懒惰,只看面目和外部特征论是非,所以很容易就被“脸谱化”蛊惑,而这也是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着实值得深思。顺便,这里谈几个“脸谱化”的典型逻辑。

其一:以单一变量论是非的逻辑是“脸谱化”的根源。

我们所处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因单一变量就去判断周边的是非。而这一逻辑上,“脸谱化”被“反向利用”最好的,就是“娱乐报道”。当然,参与围观的人才不管其中的“是非对错”,就像自己花钱买个西瓜一样“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

甚至,就事论事,有的人才不管真相是什么,就算他(她)们口口声声说希望“真相大白”,但是往往都不愿意看完细节,思考一下,就直接给出结论,这样的人真的很多,而且是比“西瓜”还多。

其二:认知“脸谱化”就像保健品,越补越亏。

认知“脸谱化”其实也不完全就是错的,从某种层面上,总比那些又没常识,又没认知的情况好一些。可是,作为一种“强药”的存在,补的太过火,终将气血两亏,越补越亏。这一逻辑上,在全民揭底的范畴中,体现的较为真切。

有时候,多数人在看待一个事件时,还没等多方发声,有些人就开始用“公关逻辑”出来揭底。看似什么都知道的言辞里,实际上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好好想想,真要是大腕的逻辑,是你普通人能搞明白的吗?

其三:认知“脸谱化”为何很普遍?

认知“脸谱化”说的高级一些,是一种对现象的理论认知,以不变应万变。说的低级一些,就是“事情没看透,书本没读透,所造成的判断标签化”。这种思维为何很普遍,甚至能成为一种普适理论,多半缘于人们懒于思考的问题。因为懒惰,所以只能套公式,用标签作为理论依据,可他(她)们却忘记,人与人真的不一样,事与事也真的不一样。

作为个体在参与公共事件上,最怕的不是不参与,而是想参与却懒于思考,这种情境下,很多人除却“脸谱化”(谩骂和标签),几乎没什么太多实际围观增量。所以,更多时候,事件还没有全面铺开,就有人开始为事件“操办头七”,着实令人尴尬。

最后,再次强调一点“劫匪”也是不一样的,这世界上有怕“佛系店员”的劫匪,就有不怕“佛系店员”的劫匪,请不要一意孤行,乱套公式去判定。要不然,真的会有“店员”被害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2-4 16:32 , Processed in 0.436286 second(s), 29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