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319|回复: 0

姬鹏:2万斤西瓜被砍烂:乡村复仇逻辑的“笨拙与致命”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8-7-13 09: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180713094308.jpg


有媒体报道,河南省登封市卢店镇杨岗村的一位瓜农遭遇“瓜田被砍”,依照现场的情况,西瓜都是被“一刀一刀”砍烂的,面对这样的惨状,当事者(瓜农)发誓以后“再不种瓜”,以免遇到这种糟心事。对于这样的一件事情,虽然当事者(瓜农)强调自己与周邻相处的很好,但还是难以排除“复仇的逻辑”。而这种看起来费力,并且笨拙的复仇行为中,却又透着某种致命的气息,着实让人感到一种“后怕”。

我们很清晰的可以想象,要“砍烂”2万斤西瓜,着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从报复的层面去看,显然会让人很气愤,甚至对于当事者(瓜农)来讲,算是“致命”一击。一方面正是果实收获的季节,遭遇“毁灭性”破坏,这种心情就跟快长大的孩子夭折后,父母崩溃的心情一个样。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瓜农”,2万斤西瓜很可能就是全年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样“毁灭性”的打击,自然是“致命”的。

而这样的一种“复仇逻辑”,却又是较为典型的“乡村复仇逻辑”。这里所讲到的“仇恨”,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血海深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积累。可能有的人早已忘记,但有的人却逐年累积。就像当事者(瓜农)所说:“俺一家都是庄稼人,平时很少与人脸红”,可他却低估周邻中那些记仇的人。

在乡村中,有一种典型的逻辑叫“恨人穷”,换句话讲就是“见不得别人家好”。甚至,就大多数人而言,希望周边的人都生活的差不多。他(她)们中多数人不思进取,害怕打破现状。与此同时,也不希望周邻打破现状,向上攀升。

于此,当有周邻不甘现状,并努力向上攀升时,就不自觉的与大多数人形成对立。甚至,就算是不向上攀升,只是当年的收成较好,对立面的大多数人也会表现出“嫉妒和仇怨”,而这种“内积的仇怨”,事实上当事者(瓜农)都不知道,但却已经发酵的很足,并随时可能产生笨拙的报复。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乡村中的这种“仇怨”都会被发酵成事实。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有“仇怨”,也只是嘴上功夫,一般不会有什么大动作。就如“砍瓜”这种行径,某种意义上算是“积怨较深”,砍瓜者事实上也很清楚,2万斤西瓜对于当事者的重要性。

甚至,“砍瓜”之前,砍瓜者都预料到结果的效能:“就算气不死当事者,也会让当事者丢掉半条命”。不过,作为“乡村复仇逻辑”而言,坦白讲,就是一种“祸害逻辑”,行为本身不会伤及个人性命,但却在当事者(瓜农)较为看重的事情上,进行侧面打击。因为,报复者太知道,作为农民而言,收成就是命根儿,而这也正是促发“砍瓜行径”的核心逻辑。
不过,反面去看,作为报复者本身而言,其实也是“笨拙与致命”的。因为,报复行径本身,除却让当事者(瓜农)觉得很痛苦,很无奈,对于报复者而言,几乎没什么,回报上的增量,而且要是涉及损失较大,就属于触及法律法规,着实也是得不偿失。

这也说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乡村复仇逻辑”的机理,就是一种“别着心”的仇怨,从效能上讲,属于一种双输的模式。但是,因为其可操作性强,危害性相对较小,却成为“乡村复仇中”较为常见的行径,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不为“弄死你,就为搞残你”。

而就“砍瓜事件”而言,很明显当事者(瓜农)已经被搞残。就如当事者(瓜农)所说,自己的儿子和儿媳没工作,两个小孙子,一个上中学,一个上幼儿园,全家人都指望,这2万斤西瓜卖掉后,维持后半年的生活,只是没想到,眼看要收获果实,却一夜之间被毁,希望彻底破灭。

按照媒体的跟踪报道,当事者(瓜农)的亲属担心自己的亲人被气坏,很快将当事者(瓜农)拉回家,以免看到一片狼藉更加伤心。只是,不管媒体后续的描述,如何用“浪费”去解构这样的行径,依旧难以掩盖其中的“报复逻辑”。

很多时候,乡村中发生的事情,是难以用逻辑推理去实证的。贫穷和蒙蔽导致的无知狂热,很大程度上能让一个人失去基本的自我控制。我们不清楚“砍瓜者”为什么而砍,但却能在瓜身的裂痕上,清楚的感受到一种释放的残忍,就像砍在一个敌人的身上,那样的“肆无忌惮”和“狠毒残忍”。

只是,这种“仇怨的释放”,很可能就是因为当事者(瓜农)今年的收成好与之前的过节形成互触,所以才导致一场看起来又笨拙,又致命的惨剧发生。而这其中的“复仇逻辑”,对于城市人而言,都觉得可笑,甚至无聊,但在乡村的社会图景里,却隐隐发作着。

按照埃里克·霍弗在《狂热分子》中提到的逻辑,对于一些无能的人而言,愈做不好一般事情,就愈胆大妄为。换句话而言,在“砍瓜事件”中,就是自己收成差一些,就希望别人也收成不好,而这种逻辑加上过节的刺激,自然就瞬间释放,成为“乡村典型复仇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2-4 16:31 , Processed in 0.477535 second(s), 29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