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381|回复: 0

姬鹏:环卫工丢失亡儿手机:为何中老年丧子会成为难掩之痛?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8-9-17 00:20: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媒体报道,山西侯马某环卫工,因在工作中将“亡儿手机”丢失,一直处于懊悔之中。依照“老人家”(环卫工)所说,儿子在世的28年里,家人都不爱拍照,更没有“全家福照片”,所以儿子手机里的照片,就成为她的“感情寄托”。

对于这样的事情,不少媒体顺着“环卫工”的职业身份,持续挖掘“工作之温”和“生活之艰”。可事实上,无论怎样述说外围,对于“老人家”(环卫工)而言都不会太走心。甚至,对于丢失的手机来讲,要是没有“亡儿照片”在其中存着,似乎手机也没那么重要。

说到底,老人家(环卫工)是放不下对儿子的“深情和怀念”。我们暂且不论老人家(环卫工)的儿子是怎么死的,这属于她的私事。但是,对于28岁的儿子离世,对她而言显然是致命一击。于此,才会因丢失手机“精神崩溃,不断痛哭”。

而这也再次实证,无论生活多么艰辛,生命对人的意义却总是非同寻常。按照媒体的报道,着重“环卫工”职业的温度去特写,想通过这样的插曲,侧面烘托“小人物”的真实感。可事实上,关乎生活本身,从来就不分“大人物”或“小人物”。

面对生活,我们都是渺小的,有血有肉的灵魂。坦白讲,面对“中老年丧子”的沉痛,谁又能逃过生活的囹圄,轻描淡写的将其遗忘。生活或许就是如此,一边负重而行,一边深情以对,无论生死,从来都很近,从来都不远。

所以,就“环卫工丢失亡儿手机事件”,我们就“中老年丧子”的痛楚,结合生命、人生等宏大的氛围,进行一次抽离性的抄检。以此反观生活,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毕竟,比起死亡,活着或许更重要。

其一:中老年丧子的“传统隐喻”不该被放大。

国人的传统中,中老年丧子被视为“大不幸”。言外之意是,自己还活着,子女们怎么能死去呢?于是,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在遭遇子女夭折后,都会陷入长久的悲痛之中,难以自拔。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年轻父母丧子就不心痛吗?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依照惯常的认知来看,因年轻父母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较短,即便悲伤也不会持续太久。另外,从人类“生命时钟”的尺度来看,一般而言,子女到青壮年以后夭折,父母就比较难以接受。毕竟,都已成年,失去肯定难以接受。

这种付诸精力却落空的感受,在具体的事情上也有同感,何况对于生命的突然消逝,肯定会造成打击。但是,作为活着的人而言,一定不要太执念,否则死亡就成为一把尖刀,除却带走死去的人,同时也将活着的人割伤。

其二:中老年丧子的“社会现实”,谁来养老?

目前来看,子女养老依旧是一种“主流形式”。所以,对于中老年丧子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养老怎么办?虽然,在丧子的短期内,不该这么考虑问题,但是就长远的生计问题,似乎这又是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

于此,在悲痛的底色里,也隐藏着些许担忧。这种担忧体现在生活的近处,就是“放不下”和“强执念”,认为儿子很不幸,认为自己很不幸。可这些悲痛的追问,终将不解决问题。生活依旧需要前行,比起儿子的生死,活着的中老年人更害怕未来。

这种担忧是本能的,我们不需要回避,它与道德无关,更与良心无关。我们甚至可以确切的承认,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所有悲伤和痛苦,都是一种自我治愈。要不然,憋在心里不释放,总会憋出病来,成为行尸走肉。

其三:我们承认“中老年丧子”之痛,但要接受真实的生活。

是的,“中老年丧子”之痛是存在的,可作为活着的人,要知道“生比死”更重要。而且,作为人类,对于死亡本来就难以抗拒,谁也不希望面对死亡,可是这又是生命中不得不承受的痛楚。每个人会为死亡而悲伤,每个人又会因死亡让他(她)人悲伤。

所以,从情感的抵达上,人与人也是平衡的。于此,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快的从悲伤里走出来。过去的就过去了,人是活在未来的。这世界上最无奈的事情,就是时间不会停止,生命终将衰老。所以,活着就要必须面对一切,要承认这是必经之路。

大多数人,对于生活总是充满怨声,希望生活顺利,万事顺意。可真实的图景里,每一个人都焦躁,每一个人都孤独,因为生命太短暂,我们彷徨着。每一个人在生命里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儿,才准备要活出自己,就发现人生已经到头。

其四:从“中老年丧子之困”出发,论“自我独立”有多重要。

人生是一朵浪花,是孤独的,也更应该是独立的。个体的死亡是群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如果不死,人类就难以进化,可能今天的我们还是猴子,可能衣不蔽体,可能住在森林。所以就“中老年丧子之困”,最大的问题是,能不能认清楚“自我是独立的个体”很重要。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环卫工丢失亡儿手机”事件中的“老人家”有这般领悟。但作为更为自处的一种认知,能形成“自我独立”真的很重要。一个人最怕的不是孤独,而是笃定某一个事物是“生命之节”,只要那个“节”消逝了,就好像自己也失去生活的意义。坦白讲,这很可怕,但很多人存在这种认知。

比如“失恋之困”,比如“挫败之困”,比如“丧子之困”。从本质上,几乎是一个逻辑,都是因他(她)者的不确切,导致自己失去自我,最终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艰涩。可作为生命的催动,真正的美好应该是认清艰涩,却还能砥砺向上,这虽然比较难,但却应该成为我们追逐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1-23 21:27 , Processed in 0.496677 second(s), 26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