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467|回复: 0

猛哥:吴晓波式的“忧伤”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9-3-28 09: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2001年,从北大毕业的第二年,许知远就出了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大学生中风靡一时。

  1994 年到2005年是纸媒的黄金期,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尽管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凭借少年老成的文风及对西方话语的熟稔,不到30岁就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开设专栏,还做起总主笔,俾睨天下,痛斥庸众。

  吴晓波那时是最红的财经作家,对这个后起之秀不吝赞美之词,还专门写了一篇序《那所叫“忧伤”的大学》,在他心目中的“大学”里,每个人都带有一副“天下兴亡、舍我其谁”的神情,而且那神情总是写满了莫名其妙的忧伤。

  最后,他款款写道:尽管自己离那个青葱的大学岁月遥远而遥远,但从许知远的文字中读出了当年那份淡淡而又骚动的忧伤,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叫大学的地方,又嗅到了挥散殆尽的青春气味。

  吴晓波的青春是在复旦骚动和忧伤的。

  阿拉上海人就是有腔调。

  2

  严格算起来,他是广东人。

  他爸是广东梅县人,在上海交大读书时,认识了他妈,一个来自浙江绍兴的姑娘。毕业后,两人结婚并参军,1968年在宁波生了一个男孩,遂取名“吴晓波”。

  有那么几年,他爸妈都在山西的部队里服役,他被寄养在浙江亲戚家,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小学时,他就读了《三国演义》,从此喜欢上“大鼓齐鸣的刚烈文字”。中学时,他又读了金庸的小说,“原来文字可以写成那样子”。

  他理所当然地想考中文系,可1986年,他考上的是复旦新闻系,因为填报志愿时,班主任说中文系毕业后不好找工作。理想最后向现实“投降”。

  他的同学们后来大都成为沪上媒体大佬,常在他笔下出现的有四川人邱兵和河南人秦朔。

  3

  思想解放,万象更新。

  吴晓波除了上课,一头扎进了图书馆,主要阅读哲学、历史和文学三大门类。一个深秋的夜晚,他翻开了《李普曼传》。

  李普曼是美国历史上最牛逼的媒体人,写了36年专栏,名满天下,26岁那年,正在办《新共和》杂志的他碰到罗斯福总统,总统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你了,你是全美30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

  《李普曼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08年,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位白发老人敲开了李普曼的公寓,当时他正在哈佛读二年级。老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告诉你我是多么欣赏你昨天写的那篇文章。”

  这样意气风发的经历哪个年轻人不想体验?

  20多年后,吴晓波撰文回忆说,“那天夜晚,一颗梦想的种子,不经意间掉进了我尚未翻耕过的心田中。”

  他想要做一个李普曼式的人物,用一支雄浑的笔,引领舆论。

  4

  1990年,大学毕业。邱兵被分到了《文汇报》,吴晓波和秦朔保研,但他俩都放弃了。

  秦朔去了广州的《南风窗》,一位师兄在那里主事,几年后出任总编,他用了10多年,把这份杂志办成了中国发行第一的时政月刊。

  吴晓波也在一个师兄的帮助下,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回到了杭州,与女朋友团聚。

  入职后,社长准备拓展有关企业的报道,大部分记者不愿意去。新华社作为国社,记者优渥感强烈,更愿意与政府和国企打交道,没人想去跑民企,吴晓波却愿意试一试。读大学时,他曾与三位同学组成“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用半年时间考察了长江以南11个省份,期间还得到了湖南一位廖姓厂长的资助。

  后来,吴晓波做自媒体,第一篇爆文就是“寻找廖厂长”。

  依托新华社的资源,吴晓波得以调研全国的著名企业,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并跟企业家们建立了紧密联系,这对他以后的写作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他为自己定了一个九年职业规划,第一个三年成为合格的财经记者,第二个三年成为新华社最好的财经记者,第三个三年成为中国最好的财经记者。

  他自称“资质平凡、际遇寻常”,第一个三年过去了,果真还是没什么名气。

  1994年,他决定到《杭州日报》、《南风窗》和《南方周末》等三份报纸上开专栏,用文字建立自己的品牌。

  与在新华社的遭遇完全不同,吴晓波小说式写作套路深受市场化报纸读者欢迎,他终于墙内开花墙外香,“全杭州人都知道自己。”

  从1996年开始,他开始写书,如《都市背影》、《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和《我们为什么冷漠》,甚少影响力,部分还是自费出版,但赚取了人气。

  到1999年时,他已经攒下了50万。

  5

  1999年的50万到底价值几何呢?

  那年,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家中创办阿里巴巴,他和17个追随者一共凑了50万,每人每月领600元的工资。

  那年,马化腾把大学同学张志东叫到一家咖啡馆说:“我们一起办一家公司吧。”他们又拉来两位同学许晨晔、陈一丹和朋友曾李青,凑了50万,创办腾讯。

  那年,在上海一家国企当董秘的陈天桥决定冒个险,不买房,辞职,拿出倾其所有的50万创办了盛大。

  吴晓波呢,跟朋友一道去千岛湖买了一个140多亩的半岛山林地,种了3000多棵杨梅树,做起“岛主”。

  这个租赁期50年的小岛如今价逾千万。

  相较之下,吴晓波更大的财富来自买房。他每年写一本书,买一套房。

  2001年,他终于凭借《大败局》暴得大名,两年后从新华社离职,但接下来的一系列商业书籍,如《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和《被夸大的使命》等都没有激起半点浪花。

  吴晓波选择去哈佛访学,反思过后,有了写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的念头。

  6

  这就是《激荡三十年》。

  2007年出版后,被评为“年度最佳商业图书”,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册。他趁热打铁,又于2009年推出《跌宕一百年》,照样大卖。

  同年,吴晓波以75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五。

  那时,他已经买了10套房子,“并不算多,应该再多买一些,毕竟早些年买套房子还比较轻松。”

  他几乎每次接受采访时都会说:“我一直蛮喜欢钱的。”他不认同那种“安贫乐道”的价值观。

  写作让他名利双收,除了买房,他还深耕图书出版。

  2005年,出版巨头贝塔斯曼退出中国后,他接手其名下的财经品牌“蓝狮子”,签下了300多位财经作家,出版的企业传记超过100家,其中半数以上是中国500强。

  借此,吴晓波与这些企业的老总建立了亲密关系。

  如2012年,绿地首次进入世界500强,“蓝狮子”策划了一本《势在人为》,“全面回顾了绿地集团发展轨迹,剖析并总结绿地独特的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这就是传说中的“软书”,与“软文”相似。

  做“中国的李普曼”的梦想随风而逝,成为黄浦江畔的呓语。

  7

  文人码字赚点银子倒也无伤大雅,只要不像郭小四那样大张旗鼓地抄袭。

  但吴晓波终究还是卷入了一场官司。

  吴敬琏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符号人物,且对吴晓波多有推介,于公于私,吴晓波都想给这个前辈写传。

  2010年1月,吴晓波的新书《吴敬琏传》出版。

  两个月后,曾任吴敬琏助理长达9年的柳红两次在《经济观察报》发文,批评《吴敬琏传》是一本粗糙的、带有快餐性质的传记,并指出书中14个硬伤和6个软伤,称其“媚俗拔高”。

  柳红说,吴晓波的书仅仅来自对吴敬琏做的20小时采访,以及采访后三个月的写作,部分内容抄自她8年前出版的《吴敬琏评传》。

  最终二人对簿公堂,闹得沸沸扬扬。

  2011年12月,一审判决,吴晓波胜诉。

  柳红不服,发表声明说,一审判决结果在“意料之中”,她认为判决书“偏袒被告,语焉不详。”她将继续上诉,并公布吴晓波抄袭内容的比对。

  5个小时之后,吴晓波更新自己的个人微博,写道“现在虽然胜诉,却无喜意,此刻夜不能寐,回想自己的写作,确有种种的粗陋轻率与不足。”

  那是他最“狼狈”的日子,直到遇到罗振宇。

  8

  罗胖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不是本文重点,略过。

  在一次一起录完节目后,尝到自媒体甜头的罗胖对吴晓波说,做自媒体吧,“‘吴晓波’三个字可比蓝狮子值钱得多。”

  “蓝狮子”的净利润率长期徘徊在20%~25%,跟互联网公司没法比,吴晓波并不满意。

  2014年5月,吴晓波推出“吴晓波频道”,从此自认为掌握了新世界的发动机。

  在第一篇文章中,他写道:“我觉得‘天’变得比想象得快,纸质媒体及传统新闻门户正在迅速的式微,我所依赖的传播平台在塌陷,而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吴晓波频道”聚焦企业家、创业者和白领三个群体,将其统称为“关注财经的新中产阶层”,实则是向中产阶级贩卖生活方式。

  吴晓波最希望吸引80、90后,为公号设计了一个卡通角色——“巴九灵”(890的谐音),公号的运营主体也以“巴九灵”命名。

  凭借强大的个人的IP,他从其它平台(如爱奇艺)上源源不断地给公号导流。

  此外,“吴晓波书友会”等线下活动涵盖了80多个城市。每年元旦之前,还会举办一场“吴晓波年终秀”。

  有了流量,必须做电商。

  吴晓波在公号上开店,卖配饰、茶叶、美食、日用品。2016年,他把自己小岛上出产的杨梅做成杨梅酒,放在“吴晓波频道”销售,取名“吴酒”,单价199元。

  2017年1月3日,“吴晓波频道”的运营主体——上海巴九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获得来自挚信、浙商创投、头头是道和普华资本的1.6亿元融资,估值达20亿元。

  他终于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9

  没有最成功,只有更成功。

  成功哪里找?

  去A股。

  自称“从来不炒股”的吴晓波,摇身变为A股大股东。

  2019年3月17日,全通教育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价方式,购买杭州巴九灵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96%股权,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

  全通教育什么来头?

  2014年1月,全通教育登陆创业板,开启眼花缭乱的“并购重组”,2015年借助“互联网+”的概念,股价飙升至467.57元,被称“股王”,市值535亿元。但如今市值夭折90%,仅为45.7亿元,皆因自2015年以来,共涉及20起并购,但思路混乱,缺乏顶层设计,拖累了公司业绩。

  2018年中报显示,全通教育的货币资金仅有2.2亿,较年初减少34.97%,巨亏6个亿,商誉减值。

  已跌入谷底的全通教育此次收购“吴晓波频道”不排除又是一次并购炒作,即使被监管部门否决,也蹭足了热点,复牌后难保不大涨。

  可面对这么一只“妖股”,吴晓波缘何甘心合流,一起“讲故事”?

  他本不差钱呀,除了“巴九灵”之外,他还拥有“蓝狮子”价值1.18亿元的股份、十几套房产,以及一个价值数千万的小岛。

  只能说人性实在幽深。

  10

  吴晓波在创办自媒体之初曾说,如果李普曼活在当代,应该也会开设自媒体。

  可他到底不是李普曼。

  李普曼一生写了4000多篇专栏,只为公众利益呼吁,不媚上不从俗,呕心沥血,熬成癌症。

  吴晓波则处在冲刺20亿身家的前夜。

  李普曼说过:“事实上,一个人不能同时又看戏又演戏。”

  吴晓波熟读《李普曼传》,但是也许他并未意识到这话所揭示的全部意义。他想既看戏又演戏。他用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把世界看成是稳定的和完整的”,这既是个选择的问题,也是个性格的问题。

  11

  回到开头。

  其实,《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本小说合集,写作水准比许知远那本同名书好太多。

  菲茨杰拉德一生都在写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聪慧、自负,把一切掌握在自己略显宽泛的底线里,当人生的某一个瞬间失控后,总能假装若无其事地活下去。(注:引自豆瓣网友“我不是盆栽啊”)

  三个多月前,2019年“吴晓波年终秀”,许知远作为特邀嘉宾出场,他一上来就给吴晓波拆台,他说:“这么寒冷的天气,还要假装非常有热情,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接近成功学的一次”。

  台下哄堂大笑。

  成功学才是底色。忧伤只是一种姿态。

  正如罗胖当年劝解自己投身自媒体,4年前,尝到甜头的吴晓波也劝说秦朔做自媒体:“到我们这个年龄,每一个字为自己写,其实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情。写对了就对了,写错了也没什么。”

  口亨,李普曼才不会这么想。

  参考资料:

  1.《李普曼传》,中信出版社,(美)罗纳德斯蒂尔
  2.《话语权背后的责任———兼谈为吴敬琏写传》,经济观察报,柳红
  3.《收购吴晓波公众号难成功,昔日“股王”全通教育又捡起老套路?》,中国网财经,魏宁
  4.《沸腾新十年 | 吴晓波向左 罗振宇向右》,左林右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1-21 19:05 , Processed in 0.543644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