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2948|回复: 0

枫叶君:除了鹦鹉学舌,你还会点别的吗?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9-3-28 10: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实话,我应该尽量不说他们,毕竟我和他们曾经工作在一起。但是,看了他们一篇又一篇文章,我又不得不说点什么,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不说,他们会觉得自己做得特别到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些常阅读他们文章,同时又对自己缺发信心的人,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些文章是我的指路明灯,我这辈子就靠它活着了。

  我不是说领导,也不是说内容,而是说这些媒体人的文风,我相信,这种文风的特质如果改换到其他地方,比如政府部门,就会转化为一种不良作风。这不是小事。

  这是一个有官媒背景的公众号,叫某某琴,最早我是从一位新华社同事口中听说的,她并没有向我推荐它,我也没关注它,但是,因为人民网时常转发它的文章,于是我也就能看到一些。都是做媒体的同事,我不怀疑他们的能力,但是,我对其一贯的文风持保留看法。

  这种文风究竟该怎样来界定呢?一两句话不好说,但是用句老百姓的大白话来描述倒是很容易,那就是,各位看官,我觉得你们都是傻子。

  这丝毫不是夸张,这些作者没有这么说,但是行文遣词就是把读者当成傻子,而对于领导的意图却竭力解读。按理说,这是写文章的人应该尽量避免的,可是,这家公众号的作者不是这样,直让人觉得读者脖子以上部分是感恩节的南瓜,瓤只能做南瓜饼,不能用来思考,更想不明白,所以,需要他们不断指点迷津。

  让我们看看人民网11月1日转发该号的一篇文章:《关键时刻,最高领导人再赴广东,释放了三个强烈的信号!》。
131813soibe7emoq2xorrm.jpg
  新闻背景大家都知道,无需多言。在讲到一个小标题“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时,文章引用了一句话:“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接着,作者开始“点拨”:“请注意,他直接用了‘宣示’这个词,而且是向世界宣示。这个信号,再清晰不过了。”

  身为领导人,当然是“宣示”,而绝不是耳语,不向世界宣布,还能只向东莞和惠州宣布?

  接着,作者又引用了一段话,又发现了宝贝,于是又有了这一句:“请注意,他中间还用了一个问句: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呢?”于是进行了解释。不外乎是国内外有些担忧,领导人有必要出来以正视听。同时,作者还用了一句大家颇为熟悉的某时代用语“也不排除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

  在第二个小标题“中国人要有骨气、有志气”下面,关于最高领导人去格力电器,作者上来就来了这么一句:“他在这里说的几句话,尤其值得人反复咂摸体会。”作者惟恐读者不明白领导意图,不能领会宏大思想,又反复提醒大家:“意思应该也是很明确的,三个层次吧”,“尤其是最后一句”,“最高领导人的这几句话,真的让人格外提气”……

  作为读者,你有什么感觉?我觉得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在提醒一帮吃奶的孩子。我看了一下,作者提醒读者的话,几乎要超过领导人自己说的话。面对这样的公众号作者我们最担心什么?毫无疑问,担心自己退化成阅读白痴。

  文章引用了领导人关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一段话,其中有这样一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于是,作者又有了灵感:“请注意里面的关键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奋斗精神、民族志气。”

  作者最大的特点是,领导人说一句,他们就发一句感慨:例如,在上面这篇文章中,当领导人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时,作者就说“中国人,必须居安思危啊”;当领导人说“体现了勇闯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时,作者就说“中国人,不能没有这些‘气’啊!”;当领导人说“我要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时,作者就说“真的时不我待啊!”

  短短几个自然段,连着几个“啊”,这究竟是在写文章,还是在门诊检查扁桃体呢?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文章,我就在想,这是怎样一批记者编辑?可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他们现在供职的地方就是枫叶君曾经工作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想问责的不是他们的新闻系老师,而是想问问他们的中小学老师:当初,你就是这样教你的学生写文章吗?

  我知道,有很多粉丝同意我的看法,但是也有一部分粉丝会有不同意见,这些人还可能会觉得上面这样的文章很受用,因为见到那些熟悉的词语,读到那一连串的“啊”,他们就会豪情满怀,就会兴奋,而没有工夫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不过,明白的读者还是有,我随便搜了搜,在知乎上就看到部分网友对这家公众号文章的看法:

  “这个公众号发表的很大一部分文章都真的没有什么质量,看似很有道理的断论,其实是给人以循循引导的并不客观正确的看法……”——Acute

  “这个公众号看了有一段时间了,文章都是时政热点,语言风趣幽默,有文化底蕴,见解也比较有趣,但是,太过中国式态度,总给人以中国做的就对,别国那就是违背道义的赶脚。”——笑而不语的笑笑猫

  “很好奇为什么《人民日报》老转它的文章?”——暗黑小熊

  “看久了就会腻,很多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标题也是卖关子,而且卖关子一直一个套路。以前还会好奇地点开,现在看了就烦。”——熊猫君

  我不敢说群众的眼睛一定是雪亮的,但是就这家公众号文章的文风而言,至少相当一部分读者的感觉是相同的,这一点不必怀疑。

  写文章的人怎么成了这个样子?除了众所周知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外,教育的影响也恐怕难以忽视。枫叶君记得,在上小学时,老师讲读一篇华国锋讲话,其中有一句“我们一定要高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这下让老师抓到了宝贝,问大家:华主席为什么不说“高举起”,而说“高高举起”?

  小学生当然不可能有多少见解,于是老师很得意地解释起来,不用说,华主席这“高高举起”的内涵深了去了。

  其实,我们联系不上华主席的秘书,如果能联系上,或许他会说,写讲话稿时我用了“高高举起”,等华主席讲完了,我觉得其实“高举起”更简洁。当然,也很遗憾,我也不可能联系上当年的那位老师了,如果能联系上,再让他读一遍讲话,他会不会问大家:想想看,华主席为什么不说“高高举起”,而说“高举起”?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也就总能在一部分人身上,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看到颇为诡异的文风。

  观察事物,包括新闻事件,既要细致,又要跳出来,保持一定距离,方能得到较为客观、真实的结论。多年前,我曾远远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架直升机停在海边一块空地上,附近一群百姓很好奇,满怀期待,要一睹直升机起飞的景象。飞行员隔着窗子向大家摆手,可是没有人愿意躲到远处,他们觉得,凑得越近,看得越清。

  终于,引擎轰鸣,旋翼飞转,地上飞沙走石,大家低头捂脸,四处逃散。过了片刻,风沙散去,重新抬头望天,直升机早已飞到很远的海上。因为结果出乎意料,众人哈哈大笑。他们想观察直升机起飞的情景,可是除了短暂的“沙眼”,他们什么也没有看到。

  写文章也是如此。像上面这家公众号的文章,这样的文风,这样的竭力解读,这样的连串“啊”声,是不是有靠得太近,甚至拍马屁之嫌?这样,真的能够帮助读者看清问题,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吗?希望他们能“收”一点,不要患上“沙眼”。我希望,这些文章是出自一些年轻记者和编辑之手,如果人到中年还写这样的文章,那就真的没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1-23 18:09 , Processed in 0.459859 second(s), 29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