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2021|回复: 0

清风:华夏传统文化的变化与保护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9-12-8 22: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微信群几个朋友对目前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保护,坚守进行了争论,并对一些不尊重传统的现象感觉忧虑,希望我说一说。我本人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侧面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只要不变,几个人,或是高官权贵,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本改变不了什么,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已进入血液、基因,要推倒重建太难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是个慢过程,在自我修复中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很残酷,都有外力驱动内部挤压共同推动才能有点进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在变迁修复改良

  传统文化的坚守,关键搞清什么是传统文化,弄清后再去择决哪些必须坚守,保持底线思维条件下,对一些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些现象只是时代的产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本不会对华夏文明体系起作用。

  有文字记录以来,华夏文明中的文化经历多场更化。

  中国文明来源于周文化的礼制,“天命神授”,“天下一家”“天人合一”这些玩艺都是周家“天子”控制人的一种手段,在周礼中,“天”一般是指“天子”。

  什么是“礼”?礼就是秩序,高低贵戝尊卑不能乱了顺序,天子老子的权利是“天授”,你们不要打歪主意,否则会受天谴受到惩罚。随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意识的提高,有胆大的对“天”产生了怀疑,就有些蠢蠢欲动了,觊觎高位者逐渐多了起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心思的人要出来乱了秩序了,于是诸侯干掉王侯,家臣取代诸侯、大夫开始出现,社会动荡,政权更叠,春秋中后期一些有识之士就想改变这种乱象,于是多种学说逐步兴起了,这就是百家争鸣了。

  春秋时期各种学说的兴起,都基于西周礼文化,核心是伦理价值观,因为伦理价值观是思想层面决定人行为的最大驱动因素,春秋时候的多种学说,说白了都是“维护既有秩序”,他们忠于周,认为在既有秩序之下国家才能和平发展,人民安家乐业,所以无论是“仁爱”、“兼爱”,还是“非爱”、“无爱”,都围绕这一主线。各种学说都想发挥作用,于是诸子百家就周游列国进行“自我推销”,以得到赏识重用为目标,在交流中发现,他们这些学说本是为统治者“人治”而提供理论依据,但统治者却更喜欢用于用战争、兼并,并来检验理论是否合适,兵家出现了。理论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文化、思想发展,策略演变成多样性,导致兼并加剧,小国变大国,大国变强国,强国最后统一。这些变化都是在这些高级思想家的指挥下完成的。

  其实战国时儒家并不受重视,孔子推销“仁爱”,要统治者做“仁君”,结果仁君中出现了宋襄公这二货,被其它“君”视为笑话而轻视,王者更加喜欢强权,孔子的学说当然受到冷落,连他的祖国鲁国都看不上他,法家登场了。法家推销的是“非爱”,让君主做“明君”,拓土扩疆,所以秦公听到法家理论后龙颜大悦而受到重视,秦摆脱受制于东方列国欺负的命运。

  战国之后的汉,道家虽然兴盛过一阵子,但因为“礼”的秩序不符合统治者口味被抛弃。汉初,刘帮虽然很鄙视儒者,但儒者的建议还是很“中听”,他们说,你老刘就是天子,天子要有威权,刘帮一听老子我是天子,天命神授,儒家给安排的这么舒服,也龙颜大悦,汉代统治者品尝到儒家安排“礼制”的快乐与好处,最让他们高兴的是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皇帝老子高高在上,一览众山小,太TM快活了,于是更“龙颜大悦”。

  到汉武帝决定以“仁爱”与“非爱”两种思想进行融合用于统治,“利用软硬革命的两手”,内外有别,内紧外松的办法,一方面糊弄老百姓“要听话,天权神授的皇帝多爱你们,你们就是这个命运(董仲舒的一套)”,另一方面利用“非爱”来控制、约束权重位高者“不得异想天开动老子心思面造反”,所以古代动辄“诛九族”,其实是警告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者不要造次!于是儒、法两家开始占统治地位。

  至于汉武帝为什么以外儒内法为治国之道,很简单,他老子景帝经历了“七王之乱”,说明黄老那一套,对付小民可以,对付权贵,就不行了,所以要换,史称“更化改制”。

  为什么如此?这是经过千年战火洗礼、血肉教训得来的,于是逐步确定中华之文明核心。

  二、华夏文明的建立成型与更化

  (1)定型。我华夏文明从春秋后期到战国初期乃至到汉初这一过程笔者看作是定型时期,期间经过战国时期的试验,又经历秦时代的甄别、剔除,至汉基本确定核心。

  (2)几次变化。秦汉政权交替是华夏文明大变化早期的过程,无论是儒、法、道、墨家哪一家哪一派都不能相对完美的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秦用法家理论取得统一,但不能维持大统一,汉初黄老之法也能很好的维持社会秩序,在堪乱时期可以,可用于休养生息,但不能长治久安!“七国之乱”的暴发让皇权看到黄老之术(道家)治国的局限性,对皇权的巨大威胁,长久下去又会大分裂,说明道家不足以约束、控制诸侯对皇权的觊觎,会破坏国家统一,威胁皇权的永存!经过多次尝试,汉武帝大体决定主要是以儒、法维护皇权,以道家理论作辅助。华夏文明在这一过程的功劳是“定型”过程。

  东汉末的混乱,加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佛教逐渐进入中国,从三国、南北朝、到隋唐间又经过长期战乱,华夏文化又经历一次浩劫,最典型的是印度佛教文化进入中国,这是华夏文明第二次大变化。佛教一进入便大受欢迎,原因是战乱中的百姓需要一种自我安慰而适应动荡、战乱的麻木心理。随战乱平息之后,佛教的本家不适应社会变化了,于是加入了中国元素,使之更适应和平时期的生活方式,以有利于统治与糊弄老百姓,这个过程发生在宋太祖时期,当时他将命令手下许多经典进行了有效的涂改。

  经过隋唐的大统一后,中华文明在唐末五代十国到南宋,华夏文明受到北,西两方向夹击,游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从韩愈到程朱,一直在试图改良华夏文明,有人形容,“如果说韩愈让华夏文化束缚住了手脚,那么程、朱则给华夏文化割了蛋蛋”,于是华夏文化又经历一次洗礼,其实从宋初太祖时期,就割了蛋蛋,因为他老人家掩藏了许多现实,到宋时华夏文化与先秦时期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这是华夏文明的第三次大变化。

  从明初到民国,中国文明一直在慢慢变化中与自我修复,明初航海刚刚兴起,接触到更多的海外文明,中国已经有了明显的相对先进的“人”的意识,但到了满清则由于游牧民族的残忍与武断,将这一进程给打断了,导致华夏文化停滞甚至没落,直到最近一次西洋入侵,华夏进入150年的低迷期,逐步进入“新文化期”。

  这是华夏文明的第四次大变化。

  说明:上面提到韩愈将儒家束缚住了手脚,主要是指《四书》的出现,使儒家文化失去了灵活性,导致后来八股的出现,说宋太祖割了给儒家蛋蛋,主要是指宋太祖时期对经典的修改。

  三、华夏文明的改变特点:

  要知道华夏文化的改变都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游牧文明的入侵,中原文明的僵化,相互作用导致一次次变化。

  从地域上来说,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英雄豪杰要成事,既不能离皇都太远,但也不能太近,但要交通便利。所以汉之后的动荡之源多出现在三晋地区(燕赵大地附近),三国的刘皇叔刘备、宋朝的赵匡胤,都距皇都比较远,其次是关西,比如隋唐杨李,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洪秀全。然后是南方,比如明朝的朱元璋,民国的孙中山先生,乃至我太祖爷,都起源于南方,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京。

  四、关于文化自信。

  以上大体是夏文化的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都有一定共同特征:基本都是外力作用下的应激变化、更新,然后补入新东西以适应社会与世界局势,这种变迁有一定规律性,有自我修复机制,一两个人想努力改变,是很难的,因为文明核植于人心、血液、基因里。

  至于有的朋友对目前的一些“怪现象”很急,笔者认为没必要,他们没这个能力,跳梁小丑而已。目前仍然是“新文化”框架下的文化特征,仍一直在自我修复中,特别是我朝太祖加入马列后,我们的文明模式又融入了多元,更具备抵抗力,我们讲文化自信是什么?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经过几千年的残酷检验与洗礼,近代革命的拚搏洗礼,直到新中国诞生,都说明其先进性,这不是几个人随随便便能改变的,更不是个别文化歹徒、败类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

  一些问题,随我国社会发展会随时进行修复、完善,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对外表现样式,就象一个人换件衣服,不管怎么打扮自己,但核心的人没变,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说几个小丑改变不了,个别现象姑妄之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几个小丑牛逼,它们能牛逼过康,梁,李?象参与教材编制的几个人,他们太高看自己了,我们更不能太高看他们的作用,否则只能给这批小丑信心,他们,最终会被社会发展的洪流给淹没,小丑跳梁终会无善果。

  五、华夏文化的外在表现,软与硬。不要以为华夏文明只有软的一面,那是外表,但基本上是以“软”包装下的硬。这是通过教训的教训得出的。

  霸无常霸。秦以法家理论立国,最终统一,能成事,但不能持久称霸,为什么,过刚过硬,过直则折!太重于条条框框,执行起来太僵化,国土小时还行,随疆域的扩大,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就受不了喽,最终秦灭,霸无常霸。隋也是典型,炀帝过度扩张而霸,结果短命。所以华夏每一次文化大变化,总伴随着社会体制的变化,从诸侯公卿制到封建郡县再到氏族然后到士族最后到庶族(平民)可参与统治,是一步步被迫来的,不要以为统治阶层会自动放权,不可能,是“打”出来的,所以文化的变化,是“化”而化,要动刀子的。“文化大革命”只是小动而已。炎帝之称牛,伏羲之称蛇,“牛鬼蛇神”都不是白白来得,是拚出来的,需要流血的结果。

  中国的外在的“软”是被逼出来的,主要体现在与游牧民族的斗争过程的经验,不能硬碰硬,需要怀柔,表面上都要装的很客气才能达到目的,汉初白帝城之蒙难是血的教训。华夏文明作为唯一不中断的文明存在是有原因的,不这样早完了。

  西洋文明同样受害于游牧,一开始都是打,对抗,打不过就跑,文明哪能传承?匈奴溃兵打日耳曼,结果日耳曼打不过匈奴逃兵,但对付西罗马还是有一套的,突厥干不过大唐朝帝国主义,但干掉东罗马还是可以的。华夏文明不象西洋文明那样,打得过时就打,打不过时就讲策略、讲原则,好商量,笼络,然后僵持,反正不能跑,跑了就回不来了,地(领土)都没有了,何谈传承?文明肯定无法保留。

  所以,软无真软。

  西洋人看不透中国,就是这个原因,思维方式不一样,中国人宁愿“绕”而不用强力、蛮力解决问题,西洋人则蛮力强力解决。

  随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各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他们会对不同文明的认识提高一层,这对我们是好事,你看中国的朋友不是多了起来了吗?看看目前唯一的霸权呢?大有众叛亲离之势。对比,有时也是伤害!

  从中国饮食就可看出来,中国讲究文火慢炖,用筷子夹食,讲究完整与“双面夹击”,西洋人是什么,刀叉,破坏整体不说,是喜欢单纯面用蛮力。

  以上只能简单吹吹风,并不是真的讲究传统文化与文明,我也没这个水平,不足之处请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5-1-22 21:02 , Processed in 1.461430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