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095|回复: 0

陶短房:尼日尔事件 “中埋伏的”到底是谁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7-11-6 11: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5日,一支美国“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和西非尼日利亚军队的混合分队,在西非尼日尔西部和马里接壤的东戈东戈村附近遭遇了恐怖主义武装的沉重打击,3名“绿色贝雷帽”和5名尼日利亚士兵当场战死,另有两名“绿色贝雷帽”和多名尼日利亚士兵受伤,被随后赶到的法军直升机救援队紧急后送,其中1名“绿色贝雷帽”后宣告不治。

  刨去尼日利亚军人的伤亡,此次东戈东戈战斗造成大名鼎鼎的“绿色贝雷帽”4人死亡、1人受伤,这是美国军人冷战后在西非地区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军事行动。

  许多军迷都认定二战后、尤其冷战后的美国大兵打遍天下无敌手,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横冲直撞。在很多时候这种印象是正确的,但实际上美国并非在任何地区都是“老大”,比如非洲,即便冷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干预能力就相对有限,冷战结束后投入减少,这种能力下降得就更快了——一言以蔽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美国的军事影响力远谈不上“大哥大”。

  尽管如此,出于各种需要,美国军方仍然干预了非洲一些地区的军事事务,如为了反海盗和控制红海出口,在东非的吉布提保持军事基地,为支援“非洲之角”的反恐,和东非大国埃塞俄比亚发展军事合作等。而在西非,由于一系列“基地”系恐怖组织,如“博科圣地”(Boko Haram)、“伊斯兰后卫”(Ansar Dine)、“西非圣战组织”(MUJAO)等的猖獗和构成“萨赫勒恐怖之链”,美军和法国及当地国家合作,提供了一些有限的军事援助。

  这种合作主要是为当地士兵提供特种作战训练,并利用装备和体系优势为反恐军事任务提供情报支持。仅十几年来美国特种部队一直为尼日利亚提供这种支援,而2015年10月,美国和尼日尔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美国可利用尼境内的军事设施“为反恐提供支援”,自那以后美军在尼日尔部署了一些军事人员和装备,主要是陆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以及北部阿贾德兹空军基地的无人机部队,总人数在一千人左右。

  因为这种“间接干预”可避免频繁卷入一线作战,因此美军曾自信地认为凭此可以在西非既确保军事存在,又实现“零伤亡”,今年2月,一名美军士兵在尼日尔死亡,但并非直接死于战斗。但这一纪录在10月5日被终结了。

  其实很多熟悉内情的观察家早已认定,美军在尼日尔“常在河边走,迟早要湿鞋”。

  自6月以来,尼日利亚军队在其北部迪拉布里等地区发动了针对“博科圣地”的新一轮军事行动,由法国在尼亚美和乍得恩贾梅纳空军基地部署的“阵风”和“幻影-2000”战斗机提供空中支援,法国特种部队则进驻尼日利亚北部的马达马策应(代号“巴克汗行动”opération Barkhane),这一系列行动将部分恐怖武装逼入尼日尔境内,9月中尼日尔扩大了紧急状态范围,并对美国特种部队的介入寄托希望。

  10月5日当天在东戈东戈,究竟发生了什么?简单说,美国人吞下恐怖武装的诱饵,然后“中了埋伏”。

  据协调当地反恐军事行动的法军总参谋部发言人斯戴格尔上校(Patrick Steiger)透露,当时一支主要由尼日利亚军队组成的联军发现了恐怖武装的踪迹,便追踪而去,结果落入对方早已准备好的陷阱,习惯于在“无所不在的空中支援”下战斗的美国大兵眼睁睁看着头顶上来回呼啸的法国“幻影-2000”战斗机“见死不救”,被精通沙漠游击战的恐怖分子打得“满地找牙”。

  死里逃生的美国大兵痛骂“该死的法国佬”,而“幻影-2000”的飞行员却也有一肚子委屈:他们当时的确就在战场上空盘旋,但得不到地面引导,战局又犬牙交互,因此不敢开火,惟恐误伤自己人。

  10月中旬,4名阵亡美军士兵遗体送返美国,并在下旬陆续入土为安,结果又引来更大风波。

  北美当地时间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特意致电给阵亡士兵之一约翰逊中士(Sgt La David Johnson)在佛罗里达州好莱坞市的家属表示慰问,这本来是一种例行公关行为,结果出了不亚于东戈东戈事件本身的大乱子——简单说,特朗普也“中了埋伏”。

  阵亡士兵约翰逊中士(Sgt La David Johnson)

  当特朗普还不是总统时,在和老朋友、自己儿子曾战死阿富汗的白宫幕僚长凯利(James Kelly)谈及“如何给阵亡士兵家属打慰问电话”时曾说,“一个标准的慰问电话应该告诉死者家属,‘你的亲人牺牲时完成了自己的意愿和使命,我们在战争,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轮到他自己打这种电话时却忙中出错,对约翰逊遗孀、有两个孩子且已怀上第三个的米埃西亚(Myeshia)将这句“标准台词”错说成“他知道自己参加了什么”,这很容易被误读为“当兵就是要准备送死”。

  要命的是,约翰逊夫妇是铁杆民主党支持者,约翰逊本人更是以总爱戴着五颜六色帽子出场的“性格参议员”威尔逊(Frederica Wilson)当年的学生,特朗普致电米埃西亚时后者正在汽车里,而威尔逊就坐在身边,她们开着免提听完了全部慰问电,随后威尔逊在公共网络平台上公开了这次电话内容,指责特朗普“对阵亡士兵及家属不敬”,甚至“似乎忘记了约翰逊中士的名字”。

  没等特朗普回应,凯利抢先“挡枪”:19日,他指责威尔逊不该将听到的电话内容泄露给公众,而只应透露给媒体记者,并讽刺喜欢“秀帽子”的威尔逊是个华而不实的“空桶”。为了凸显威尔逊的“不足采信”,他还称这位参议员2015年在出席佛罗里达州新联邦调查局大楼落成仪式时“宣称自己为这幢大楼的建成费2000多万美元联邦拨款出了力”。

  然而他正好掉进了被特朗普斥为“造谣媒体”的CNN挖好的坑:CNN记者塔皮很快公开了当年视频,证明当时威尔逊只字未提拨款来源,随后得理不饶人的威尔逊在21日出席葬礼时大喊“尼日尔将是特朗普的班加西(指导致希拉里名声受损的班加西美国领事馆被袭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杀事件)”,称凯利“欠我一个道歉”。威尔逊更于20日在《纽约时报》上指责白宫“充斥着白人至上主义者”,让矛盾进一步激化

  白宫立即开始“突围”:白宫新闻秘书桑德斯(Sarah Huckabee Sanders)指责以在国会戴五颜六色帽子著称的威尔逊“只有帽子没有思想”,而终于出手的特朗普则在22日一早连发5个推特抨击威尔逊,称“这个古怪的议员总是给共和党送大礼”,他还为自己的慰问电话作辩解,称“在我之前的总统,比如奥巴马,连这样做都不肯,我做得已经好很多”,还坚持认为自己“并未忘记那位阵亡士兵的姓名”。

  但他的对手们在“重叠设伏”:一些奥巴马的前幕僚几乎立即把奥巴马拥抱安慰阵亡士兵家属的旧照片发遍网络,以证明“不仅凯利,特朗普也在撒谎”,而约翰逊的姑姑则出面代表“阵亡士兵亲友团”发表了支持威尔逊论调的证词。

  诚如一些观察家所指出的,出现“美国大兵罹难、特朗普中埋伏”的戏剧性一幕,和当前美国陷入“自越战以来从未有过的社会分裂”息息相关:对特朗普持敌视态度的媒体、政治家和评论员绝不会放过任何挑剔特朗普瑕疵、并“上纲上线”的机会,如《华盛顿邮报》记者鲁宾(Jennifer Rubin)在事后撰文,称凯利的言论“仿佛在说某些美国人比其他美国人更配当听众”,而白宫新闻秘书桑德斯警告记者不要因此批评凯利则更加过分,“因为在美国的体制下没有任何人是无可指责或可免于被批评的”,至于特朗普,则“正在总统任上肆意摧毁美国的制度和民主价值观”——“新闻界在提供假消息,检察官是特务,法庭没有权利再次阻挠总统的旅行禁令,而凯利这样的幕僚则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这位作者进而表示,凯利“袒护特朗普的错误、不尊重平民和政治传统,纵容特朗普在朝鲜问题上任性、对欧洲盟友不尊重,放任特朗普让大量高级职位空缺”、“在凯利辅佐下特朗普不会变得更有能力、更专注、更民主、更尊重别人”,因此“他应该由更合适的人替代,国会要着手禁止军人在白宫以非军人身份任职”。对此,冷眼旁观的加拿大《环球邮报》上一则评论指出,若非凯利本人就是阵亡士兵家属,恐怕早就被口水淹死了。

  问题在于,特朗普近来愈发特立独行,和共和党建制派关系搞得很僵:此次“埋伏事件”后,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人麦凯恩(John McCain)和俄克拉荷马州共和党参议员兰克福德(James Lankford)22日都批评了五角大楼的回应,并对此事件中自相矛盾的叙述表示担忧。另一些共和党名人,如南卡州参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等也作如是观。

  格雷厄姆在NBC“见证新闻”称“我根本不知道美国居然在尼日尔有1000名军人,这是一场没有边界、无休止的战争,时间、地理位置毫无限制,你(五角大楼)必须告诉我们更多,这点上麦凯恩是对的”。这些无不让“伏击者”有恃无恐,而正如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所言,特朗普在对待奥巴马政治遗产时采用了同样的“只要是你决定的就一定是错的”逻辑,且他从不道歉、从不认错、从不悔改的毛病会给他招惹更多麻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5-1-23 12:07 , Processed in 0.471663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