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2100|回复: 0

科普:万物互联新时代,中国这一次真的独孤求败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8-8-21 10: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普:万物互联新时代,中国这一次真的独孤求败
巨龙

      一旦中国建成深度覆盖国土的NB-IOT,一个新的上万亿的应用市场,将会发掘出来,不仅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从中受益,还有更多的产业形态会被开发出来,引领中国工业全面迈入互联网时代。


      物联网的概念,其实早在1999年就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早期的物联网主要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

      在电信领域引入物联网的概念,是2005年在突尼斯(没错,就是几年以后第一个被颜色革命的北非小国家)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到了这个阶段,物联网的覆盖范围就拓展得很宽,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RFID物联网应用举例
      RFID说起来自然有点枯燥,举一个实际例子,就是大家经常可以看到的高速公路ETC计费系统,所应用的就是RFID技术,在高速公路ETC车道安装了天线,车辆通行的时候,天线与车上安装的设备进行通信,读取车上卡的信息,然后进行记录、扣费、放行等操作。

      不过,RFID毕竟应用受限很多。首先,得安装RFID电子标签,其次要安装识别器,然后再进入应用处理环节。所以,即使是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一般只开1-2个车道做ETC收费(还得靠优惠收费来吸引车主),大多数情况下,高速公路还得靠人工收费。很多车主,觉得没有必要去麻烦办什么ETC系统。另外,即使一个车子办理了ETC收费系统,一直到2015年前后,才实现全国的联网(各个省的收费系统软件不太兼容)。之前跨省开车的话,会有诸多的不便。


      而办了ETC系统,除了在高速路上进出收费比较方便以外,其他地方也没什么用途,比如停车收费,就不能在ETC系统里面扣费。可见,基于RFID的物联网,没有能够普遍流行起来,主要的原因还是应用局限太多,各个软件系统之间互不兼容,而且要安装那么多专用的设备。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之所以推荐ETC收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提前沉淀很多资金下来。这一类的系统,充值容易退款难。如果大家都用这套系统,高速公路就可以提前获得很多资金,大额资金光拿去银行存定期,利息都很可观。——同理,共享单车的押金,玩的也是这一套东东。当然,这是题外话,以后再说。

      所以,大家都应该能够明白,基于RFID的物联网为什么发展到后面没有大规模普及起来的原因。很多对这个RFID概念投入大笔资金的企业,都是亏损累累。——举个例子,无锡曾经希望在物联网产业大举突破,结果物联网园区70%以上的企业长时间亏损,只能靠补贴活着。因为技术路线的问题,原本期望的规模市场,并没有到来。

      二维码,撑起物联网的新天地
      一直以来,RFID技术被认为是物联网的代名词(正宗美国标准美国路线),二维码一直不太受重视,美国公司更是对二维码不屑一顾,(包括苹果支付,都用NFC芯片技术,NFC技术就是从RFID技术发展而来)。

      使用芯片做物联网,投入比较大,比如苹果Pay,就需要专门的Pos机(最近美国人醒悟过来了,开始学中国玩二维码支付),务实的中国人,当然用廉价灵活的二维码。什么是二维码?这里不科普,也不解答。本文最后有一个二维码,识别以后可以赞赏作者。——用过一次,保证就明白什么是二维码。


      极具创新能力的微信团队,很早就预见到了二维码的应用价值。在微信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拓展二维码的应用场景,从最初的二维码名片、到后来的二维码支付,一直到最近二维码小程序,以至于现在随便在哪里看到一个二维码,只要不是特别说明用什么软件来扫描,大家想要关注的话,都会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

      二维码因为价格低,任何一台智能手机都可以作为阅读器(也可以方便地生成二维码),应用起来几乎不增加任何成本。因此随着微信的推广,二维码就大面积地普及起来。无论是广告的海报,电视上的节目,路上的共享单车,还是小店里的收银台,简直是无所不在,扫一扫就可以用。

      顺便说一下,微信二维码发展得太生猛,微博不得不做了一个有违互联网“自由精神”的抉择,不允许在上传微博的图片中,插入微信二维码。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微信成为第一阅读平台。

      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了中国移动物联网的主要载体。特别是信息互通和支付系统,随着美国公司开始学习中国的二维码模式,将来二维码还会更大规模地发展。


      顺便说一下,无论是RFID,还是二维码,都不是中国人原创发明的,但是把应用技术做到极致,只有中国人做到了,并且创造了非常多的应用场景,这是国外都没有的。假日时日,国外的IT产业巨头,都会到中国来取经学习。

      电信系统的物联网
      虽然RFID和二维码,基本解决了一个“标签识别”的问题。二维码还拓展出来很多应用场景,但是这两者都是“被动”的物联网,识别以后的处理过程,都交给手机和智能终端,其应用范围还是受限。

      真实的物联网,终端应该还可以是智能的,而不是等待着被扫的二维码,或者等着被读取的RFID(虽然这两种类型,还会长期存在)。举个例子,汽车物联网,安装在汽车上的物联网终端,应该也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和通讯功能——可以把汽车的状态远程传输给服务中心。这样,很多问题可以提前预防通知用户。



      除了汽车以外,各种仪器仪表,也可以使用通讯物联网,实现自动化维护管理。比如水电的远程抄表,比如大棚温室的温度检测与远程监控。

      为了实现在中国广泛的物联网应用,2017年6月6日,工信部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从《通知》内容来看,工信部下达的任务是:到2020年,我国NB-IoT网络的基站规模要达到150万个,实现对于全国的普遍覆盖以及深度覆盖。

      实际上,目前的4G通讯系统,已经能够实现数据传送。比如共享单车,那把看似简单的车锁,集合了卫星定位、远程开锁等功能,锁内集成了带有独立号码的SIM卡,通过3G、4G网络,与云端保持通信能力,车辆所在位置和车辆当前状态(锁定状态或使用状态)报送云端。

      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强大的4G网络,为什么还要专门建设这么多基站NB-IoT(理解为,牛逼-物联网就可以)?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移动物联网的发展,原来的4G资源是不够的。(你可以想象,一台互联网单车要占据一个手机号码)。需要另外建设一张专门的物联网。

      IoT就是物联网的意思(Internet of Thing)。尽管NB-IoT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5G标准,但它们将与现在的LTE网络(4G)以及未来5G长期共存,是4G向5G时代过渡的一个重要电信服务。——这一段话太专业,简单地说,就是中国要为物联网产业,铺设一张专网。


      目前,接入这张物联网的用户,首先就是如火如荼发展的共享单车。实际上,工业、农业、智慧城市(含交通)这些行业市场,都能够从中受益。中国正在建设的这张NB-IoT网络,将可以连接更多的节点(对应每个行业都可以大范围应用),更好的连接服务,更低的延时。

      这一张电信物联网的建成,中国将会跨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让我们撇开技术实现的细节,畅想一下几年以后的诸多应用场景。

      NB-IoT应用畅想
      一旦中国建成深度覆盖国土的NB-IOT,一个新的上万亿的应用市场,将会发掘出来,不仅电信运营商(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提供商(华为中兴等),软件开发商(微信、支付宝、滴滴出行)从中受益,还有更多的产业形态会被开发出来,引领中国工业全面迈入互联网时代。

      —— 大量的智能仪表,将会实现自我远程管理,例如物联网电表,不仅能够实现自动计费,后台服务器还能够自动生成账单,发送到个人手机上,扫码支付就可以给电表充值。

      —— 汽车产业,将会更多接入物联网,车主不仅能够享受到车联网的在线服务。而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很多新的业务模式。例如:共享汽车服务,二手车销售业务等等。

      —— 工业产业,每一件大一点的工业品,都可以跟踪其状态和位置。例如,各种工业机床。
.      .....

      对于共享经济,电信物联网还是特别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无论是共享出行、设备租赁、各种无人终端(各种自动售票机),都可以用电信级提供的物联网服务来实现。稳定可靠,覆盖广阔,标准化程度高,连接速度很快的电信物联网,几年以后将会广泛应用——而对用户来说,仍然是一台手机搞定一切。


      至于中国物联网的竞争对手,目前全世界还看不到。倒不是国外没有这套技术,而是因为中国电信级物联网的规模和深度,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家。通过规模应用支撑起的产业链,必将带动中国产业的新一轮升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5-1-22 23:41 , Processed in 1.491213 second(s), 26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