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轮股市,是国家硬生生从ICU救回来的!
股权质押风险暴露以来,我们采取了两个策略来化解:通过现实手段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二级市场保住股价,让市场不再恶化。
在二级市场上,救助策略也非常有意思:社保、银行理财等资金主要购买各种指数ETF为大盘托底;证监会放松对游资的限制,提升市场活跃度。
这也是目前二级市场发展的核心脉络,目前次新、壳概念、st股票等都成为市场的热门,就是对目市场氛围最好的注脚。
展望未来,我们要做一个乐观者。一般而言,政策底来了,大概2-4个月会出现市场底。本次下行,极限低点是2350点附近,我们距离市场真正的底部已经不远了。
最强信心:四大天王铸就“政策底”
2018年以来,股市一直下跌,股权质押风险不断暴露。
4万多亿的市值的股权质押市值,A股总计约46万亿元的市值,在买盘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让市场自身释放风险,券商把大股东质押的股票逐步平仓,注定会导致股价崩跌。
虽然40%左右的质押率并不高,但是质押股份的比例大的话,谁都扛不住。
有券商分析指出,如果将股票全部平仓出场,证券公司并不会受到多大损失,基本上在市值的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股票全部以市场化的方式平仓,券商遭受的损失并不会特别大。
但是,一旦股价自由坠落,毁掉的将是整个市场。A股注定会变成屠宰场,价值良好的公司会因为其他公司的下跌,而遭到被动平仓,形成一个闭环的负反馈。
而且,一旦卖盘风险挤压堆积,任何买方资金都会望而却步。资金会到股价跌透之后再来“拣烟蒂”,但是什么价格才算是“烟蒂价”?没人知道,也没人想知道。
这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开始了救市的旅程。
有人问,这会不会打乱A股市场化的进程?别傻了,市场都没了,还要什么进程?所以,先救下来再说。
刘鹤、易刚、郭树清和刘士余的讲话,都可以看作“政策底”。
“政策底”出来后,市场从2499附近企稳,并出现了券商领涨大盘的情况。主要是市场押注市场的反弹,最直接受益的就是券商了,或者可以说券商是加了杠杆的大盘。
釜底抽薪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股权质押是风险源,触发因素是股市下跌。所以,解决方案清晰明了。
一方面,给实体企业资金支持,从根源上解决股权质押风险;另一方面,在二级市场上阻止股价进一步下跌,避免因股价下跌而导致的强制平仓出现。
综合来看,救市从采取的措施也符合这两个整体思路。股权质押主要是因为企业缺少资金,因此,在市场以外的举措就围绕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展开。
于是,我们看到受到影响最大的券商行动起来。证券业协会联合券商,推动设立1000亿元资管计划扶持民营企业。
证券行业首次由11家证券公司达成意向出资210亿元设立母资管计划,作为引导资金支持各家证券公司分别设立若干子资管计划,吸引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等资金投资,形成1000亿元总规模的资管计划。
然后,我们看到北京、深圳、成都、宁波等地联合券商相继推出资管计划,都是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具体举措。
这还不够,没有上市的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也得到照顾。因为一系列融资难问题,非上市企业也得到照顾。
现在,银行贷款也向民营企业倾斜。我们定下了“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另外,如果把钱借给中小企业,银行可以转手把贷款抵押给央行。央行联合北京多部门准备将未经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的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SLF的合格抵押品范围。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把钱借给小微企业之后,然后把这笔贷款也可以再次抵押给央行,再次从央行方面获得资金。
所有这些措施,都指向一个方向,解决民营企业实际融资难的问题。这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化解二级市场风险 托底的是真金白银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并没有实际解决,就是二级市场上股票的下跌。所以,我们看到有几个举措针对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以此来阻止市场进一步下跌,让“病情”不再恶化。
这里的策略就比较有意思了。第一,社保、银行理财、险资等长线资金入市,用增量资金稳定大盘;第二,让市场找到自己的活力,游资重新进入市场。通过长短结合,让“政策底”更加稳固;第三,上市企业展开自救,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自己的股票。
作为长线投资的社保基金开始进场,严防死守的银行理财产品被允许进入股票市场,此前的“小妖精”——险资也被允许进入二级市场,上市公司也可以在股票大跌的时候回购股票了。
据新华社报道,1至9月,全国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基金总收入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基金总支出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5%。
但是,社保资金也要保值,也作为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截至9月底,北京、山西等15个省区市政府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署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7150亿元,其中4166.5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
也就是说,实实在在的长线资金已经开始在购买股票。不过,长线资金买入的都是各种ETF,主要作用还是防止大盘进一步下跌,从而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
据中国基金报,过去一个月(2018年10月8日到11月7日)当中,股票型ETF净申购份额和规模,是2004年中国有ETF以来最大的一个月份。包括保险、证金、汇金、社保等各路资金逆市申购了上证50、沪深300、中证100、创业板等多只ETF,购买规模在480亿到490亿之间。
想要市场散发活力,仅仅靠拖住市场是不行的。还要让赚钱效应显现出来,就是让游资出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证监会的政策,被市场戏称为“三不管”政策。
10月30日,证监会在交易时段发布声明,回应市场关切:一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创造条件鼓励上市公司开展回购和并购重组;二是优化交易监管,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三是鼓励价值投资,引导增量中长期资金入市。
总结一句话,就是尽量在保持规则的基础上,让资金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看到了已经退市长油5重归市场,象征意义不言自明;我们再度看到了一个妖股横行的时代。恒立实业甚至以13天12涨停的方式占据了媒体头条,很多壳股、st股票也都纷纷出场。
所有这些,都是让市场激发自己的活力,让赚钱效应重新回归。有了人气,股票才不气人嘛,监管层可谓用心良苦。
还有就是上市公司可以回购自己的股票,以避免股权质押风险的发酵。这包括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公司;20个交易日内股价跌幅累计达到30%的公司;次新股;上市金融企业;上市国有企业。
总结一句话,“政策底”出现后要保持战果。现在市场的风格也非常明显,各种ETF稳住大盘,券商、壳资源、次新、st股票制造赚钱效应,让小票/个股散发活力。
只要股票上涨 股权质押就不是风险!
说到底,二级市场也好,对实体企业的救助也好,重点都是围绕化解股权质押风险这个中心点来的。那么,股权质押风险如何演化,2499是不是最低点呢?
股权质押是有期限的,如果未来没有新的质押出现,未来两到三年内,随着股权质押到期,目前面对的高质押问题就会缓解。
如果,一旦出现股市转头向下,我们容忍的底线在哪里呢?
中信建投证券给出了一个参考,大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该券商以2600点为起点,对股权质押规模进行压力测试的结果发现:
大盘指数下跌至2600点的时候,触及平仓线的规模大概是3073亿;下跌到2550点左右,触及的平仓规模增加到3270亿左右;进一步下跌到2350点左右,下跌的规模达到4120亿左右。
就是说,一旦下跌至2350点,如果考虑第二轮的平仓,叠加者新的卖盘,后续市场表现肯定不乐观。或许,这个点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记在心里。
从行业来看,医药生物、化工、房地产、电子和计算机质押规模最大,对应规模分别为4995亿、3308亿、3040亿、2883亿和2761亿。触碰到平仓线的行业是医药生物、房地产、传媒、化工和电子位居前五,对应规模分别为3,109亿、2,078亿、1,780亿、1,553亿和1,348亿。
所以,地雷在哪里,大家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但是,我们是乐观的。虽然不能说底部已经出现,但是距离春天或许已经不远了。
对比2005年大牛市的股权分置改革,将大部分股票都倾泻到市场上肯定不会引起股票上涨,但是这种背景都能催生大牛市,靠的是什么呢?一是信心,二是给市场更多的活力。
(2005年见底,先是政策底、市场底,然后出现业绩底)
我们先看一下,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上市企业非流通股东支付一定对价给流通股东,以取得股票的流通权。只有给二级市场让利,有赚钱效应,才能“见底”。随后,市场底出现,6月6日上证综指触底998点。
上市公司业绩底则在2006年第一季度出现,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降-14.0%。
如果我们把10月30日证监会的政策作为“政策底”中最能激活市场活力的举措,再结合前面的2350点。即使不能准确判断最低点在哪里、于何时见最低点,对于未来大家可能已经非常有信心了。
下面,我们要等的就是上市企业利润见底回升,给市场以基本面的支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