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702|回复: 0

姬鹏:87岁外婆拍少女系写真:为何现实生活中的“老顽童”不受待见?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9-3-7 22:1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媒体报道,在3月7日“女生节”这一天,一女子为给外婆制造惊喜,竟然让“87岁外婆拍少女系写真”,并且效果还很自然。对于这样的事情,就着“女生节”的欢快气氛,很快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并受到广泛热议。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老人对“返老还童式”的行为,基本上都是“有力无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儿”的人生观念,早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囹圄之镇。所以,一般来讲,人们对于人生之轴的看待,也时常会成为一种定式。这种看起来规范化的,节点化的步伐,虽然是一代又一代人凝结出的宝贵经验。但是,对个体的个性化表达,却也形成不可估量的阻碍。

在我们现有生活中,一个人的一生其实越来越节点化,孕育,出生,早教,上学,工作,结婚,退休,养老,死亡。在走过这些节点的过程中,其实多数情况下,是不受自己掌控的。但是,往往那些走的顺畅的人,看起来又显得很不一般。因此,关于人生的“幸与不幸”,其实是一个难以言说清楚的课题。

但是,普遍来看,一个人要想过好一生,有些节点好像必须“走的准”,要不然就会过的辛苦一些。比如,“上学”和“结婚”,虽然不按照正常的节点踏,也能成就自己的“小确幸”,但是概率上就会显得较低。尤其,对于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是错过上学的时机,暂且别说成功上的障碍,可能生活也会受到很多限制。

而对于“结婚”来讲,普遍的观念中,二十五岁到三十岁,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阶段。一个人要是过了三十岁,就好像在婚恋市场上开始贬值。尤其,对于女性来讲,这个问题更为显著。当然,随着观念的解放,在一些大都市里,这样的刻板化观念也在逐渐的瓦解。可普遍的观念中,还是隐约存在,并影响着多数人的婚恋行为。

在类似这样的“节点固化”中,甚至,有些人的生活行为也会“被固化”。就比如,一个人的“衣品”,总体上来看,受年龄的影响很大,并且会出现什么年龄穿什么衣服(颜色和风格)的潜在法则。这也就是为何,很多人的年龄,会被无形的表达的出来,行为,衣服,妆容等。然而,要是有人违背这种潜在的规则,就会被周遭的声音称之为:“不着调”。这种较为偏见的固化之见,着实值得深思。

通常而言,人们对于评价的认知,就是外部评价。从上学到工作,从名利到人情,基本上都是外部评价在起作用。这就使得,有好多人会被“别人眼里的自己”彻底裹挟,很难自由自在的表达自我和感受自己。甚至,在一些通俗的讲法里,人们会认为自己为别人而活。

这种较为荒唐的意识下,总让人感到几分尴尬。一个人的一生本来很短暂,并且也会很辛苦,要是“为别人而活”,这样的生命其实也是苍白的。当然,更为恰当的理解“为别人而活”,其实是一种互助合作的思维。而非互相的绝对性负责。

说到底,“认可这件事情儿”,外部评价很重要,但是自我评价不能缺位。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面对子女时,往往会失去自我。过去,很多解读中,认为这是亲情的伟大。可事实上,有很多失去自我的父母,之所以对儿女太过关注,更多是一种人生缺憾上的“补偿”。这就导致,“为别人而活”会变形。并且,这种“思维方式”会影响很多人的行为。

与此同时,年龄的尺度上,人是不太可能“返老还童”,但是心态上的转化,却并没有太多限制。并且能在心态上保持一直“年轻化”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人“身体在变老,心态也在变老”。这种老和“成熟”还不是一回事儿,就是一种心力的衰退。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就是一种落后的思维,而“成熟”则代表智慧的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会变得糊涂,除却病理上的,更多是思维层面的缺陷。他(她)们开始面对死亡,同时也变得慌张,并且会认为老是一种生命的宿命。所以,变得越来越懈怠,甚至放弃自己。

这也就是为何,很多老人在面对晚年生活时,总是显得“很凑合”。吃也凑合,穿也凑合。至于,情感层面的问题,更是凑合。虽然,近些年,也开始提倡“夕阳恋”,就是让那些丧偶的老人,能有再次选择老伴儿的机会。但是,绝大多数老人,还是会因为世俗的偏见,难以迈出自己的步子。

从这个层面上讲,“87岁外婆拍少女系写真”,就难免会成为一种奇闻逸事。坦白讲,老人拍少女系写真并不会造成什么坏影响,但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少,就会觉得是一种奇怪的行为。虽然,老人并不是主动提出要拍,但从照片里所传达出的情绪,却能实证,她本身也是接受的。

在智慧的人生之思中,认为“小大人”是一种“人生之悲”,“老顽童”是一种“人生之幸”。 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却是颠倒的。人们普遍觉得,“小大人”懂事儿,值得推崇;而“老顽童”不着调儿,显得尴尬。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小孩儿变得老成,而老人却被禁锢成一团烂泥,彻底扶不起。

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中强调:“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和成年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只是,对于老人而言,如果拥有足够的知识累积,并且与当下世界能保持一致性,事实上,“老”是不应该被过度强调的。一个人的身体确实会“老”,但是并不见的思维必须也“老”。我们所处的世界,因信息的加速交流,会变得越来越扁平化,这就代表思维的世界里,其实是同一的。但是,作为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让人们知道,“身老心不老”是正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5-1-22 15:03 , Processed in 1.654062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