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720|回复: 0

黄彬华:“日本制造”信誉今安在?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7-12-23 14: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继三洋、夏普之后,日本又一家“百年老店”被中资企业收购。

  这家拥有142年历史,被称为日本“彩电之父”的东芝株式会社,被中国青岛的海信集团仅以129亿日元(约1.14亿美元)收购。过去,这必然是个天大的新闻,但这次似乎已见怪不怪,几乎是理所当然而被人平淡看待。

  也许这正反映一个新常态,就是“日本没落”和“中国崛起”,甚至已上演到扶桑三岛了。

  回溯1995年,当时世界500强企业榜上就有149家是日本企业,10年后的2015年只剩下54家,而现在仍在继续萎缩中。这当然不是一个突变或变异现象,不仅日本“彩电王国”已经没落,整个电子行业也已一蹶不振,说明日本的衰败已经暴露无遗了。

  11月14日,中国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VS)股权的95%正式转让给海信。转让完成后,东芝将退出电视产业,海信电器则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但东芝将继续拥有TVS的5%股权,青森的工厂将继续生产,所有员工也将继续留用。

  其实,东芝出售电视业务并非事发突然,半年前就有日本媒体报道,东芝集团考虑出售持续亏损的电视业务,海信集团则有意进行收购。当时东芝已经陷入了持续亏损的泥潭,希望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来挣脱困境。

  东芝原本是日本的老牌电子企业,日本第一台彩电就是东芝的产品。1960年,东芝成了日本第一家把彩色电视商品化的厂家,2010年东芝生产了全球首款裸眼3D电视。从模拟时代到显像管时代,再到液晶时代,拥有142年历史的东芝,一直在显示技术领域引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100年间,电视是东芝绝对的支柱产业,造就其昔日辉煌。

  直到2010年,如日中天的东芝还立下了“2011年全球售出1800万台液晶电视”的宏伟目标。然而就在这一年的3月,震惊全球的福岛核污染事件成了东芝盈亏的分水岭。大地震没有直接震毁东芝的电视本业,但是震毁了东芝捞过界的核电事业。

  原来,2006年2月,东芝以54亿美元、接近溢价三倍收购了美国西屋电器,开始涉足核电领域。2011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不仅爆发史无前例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还令核发电业即刻进入冰河期。

  由于日本当即关闭了国内所有核电站的运作,不仅动摇了日本的核发电信心,也影响到世界的核电发展计划。东芝的核能业务因此遭到重创,旗下的核能子公司西屋电气开始蒙受高额亏损。

  受到核电业务拖累,2015年东芝爆出一年亏损44亿美元,创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记录。2016年,西屋电器的商誉减损高达61亿美元,导致东芝2016年资不抵债额高达5529亿日元(约45亿美元)。

  为了求存,东芝不得不进行“解体式重建”,包括大幅砍掉映像部门的海外业务,裁减业绩不佳的家电及总公司员工,加上此前已裁减的半导体部门,总计裁员1.06万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4。

  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首先,并购美国核电技术企业西屋电气根本就是个决策错误;其次,以超高价格收购西屋电气和估值为零的核电工程企业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让东芝股东哗然,还带来东芝股票狂泻的后果,并因此埋下2015年后连续八年东芝财务造假的根本原因;再有,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不仅带来核电站核泄漏的大灾难,还带来世界性的核发电安全危机,使得东芝主要业务几乎全面陷入困境。

  东芝现存的主要业务,除了亏损的核电、苟延残喘的家电,唯有三个堪称仍能自豪的部门:一是医疗器材;二是半导体闪存技术;三是电梯制造部门。为了弥补财务大窟窿,东芝已在2016年3月将其医疗器材部门以6000亿日元的价格割让给佳能集团,现在又将家电生产与销售部门转让给中国的海信集团,剩下就只有闪存技术和电梯部门等寥寥无几的事业了。

  日本制造业一直以诚信、严谨、精细等特征而著称世界,“日本制造”因此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然而,曾经以质量著称的“日本制造”似乎正经历一次大地震的洗礼,众多的大企业,包括家电业、电子业,不仅纷纷断臂求生,还普遍以造假求存,让人产生“日本神话”破灭的感觉。

  比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有所谓“彩电六巨头”,即索尼、夏普、松下、日立、东芝、三洋,如今除了索尼、松下之外,所谓“日本制造”、“日本品牌”的典范,几乎全被后起之秀的中国企业接管经营了。

  而中国企业的接管经营,最大特征不是变更“日本制造”为“中国制造”,也不是将“日本品牌”改变为“中国品牌”,而是产生一种类似新瓶装旧酒的“混种产品”。这也许说明,日本经营确有问题,但“日本制造”的信誉却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5-1-24 05:30 , Processed in 0.488465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