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125|回复: 0

叶檀:华北农村冻成狗?这样的错误我们犯不起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8-1-7 22: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挺长的,上次写了一半,这次全部完工,希望大家看到底。

  煤改气、煤改电,到底是一场什么行动?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年严重的气荒?弄懂了这件事,我们也就弄懂得了一条“生态链”。

  2017年,华北的冬天格外冷。11月28日零时起,河北发出全省天然气供应Ⅱ级预警,即橙色预警,河北气代煤供需缺口达10%-20%。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等省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供给不足。“冻民”事件引起轩然大波。

  北京空气干净清冷,站在蓝天下,所有人都会问一个问题,环境,是不是一定以冻民为代价?或者说,在目前的经济链条与人口压力下,我们根本就不配享用好空气?

  1,煤改气、煤改电、清洁能源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大计,必须做。

  我国雾霾祸首之一就是燃煤,华北最严重。

  2015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4696号《关于督促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节煤1亿吨,改善大气环境的提案》有如下数据。

  1980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6亿吨标煤,2000年达到14.6亿吨,2012年达到创纪录的36.2亿吨标煤,消费总量超过美国,世界第一。煤炭消费量(35.15亿吨)是美国的3倍、印度的6倍。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全部能源需求超过55亿吨标煤,其中煤炭需求将达到48亿吨,2030年超过75亿吨标煤。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消费量总和。但一直以来,我们能源利用效率太低,单位GDP能耗比国外高得多。

  燃煤贡献的除了雾霾,还有二氧化碳,现在江南的冬天已经不大看得到雪了。

  200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30.4亿吨,美国56.9亿吨。根据中国煤炭协会的数据,2016年,中国煤炭消费了34.6亿吨,其中,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的数据表明,电力行业耗煤量大约为18亿吨,中国、美国、欧盟,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三大主要地区,这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如果放任不管,据预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将达到100亿吨,2030年将达到117亿吨,是发达国家排放总和,环境损失难以估量。

  对于中国来说,清洁能源是关系到未来民族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清洁能源的事,不管不行。不了解中国资源环境负荷的人,才会张嘴说白话,认为中国人口可以无度增长到20亿以上。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非化石能源占比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

  2021—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这是

  这才是清洁能源的背景。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燃煤最多的地区,三地面积相加不过22万平方公里,2012年消费燃煤量达到4亿吨左右,其中北京约2500万吨,天津约7000万吨,河北约3亿吨。

  按照单位国土面积燃煤量比较,天津、唐山、石家庄、邯郸地区超过英国、德国单位国土消耗的20多倍。华北有雾霾是正常的,没有雾霾才奇怪!

  上述提案是如此分析重污染城市石家庄的。

  对石家庄雾霾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污染物主要来自燃煤排放烟尘。该市2012年共消费燃煤6007万吨,总计排放烟尘10.56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消费燃煤4400万吨,烟尘排放9.16万吨,占社会全部烟尘排放的86%。

  其中,电力行业排放烟尘0.95万吨;石化化工行业排放烟尘1.01万吨;钢铁焦化行业排放烟尘1.26万吨;水泥建材行业排放烟尘3.86万吨;加上该市182万机动车排放的烟尘0.73万吨。工业排放烟尘和机动车排放就达到该地区烟尘排放的94%。

  就是承德、张家口等城市,算是华北空气不错的地方,没有爆发雾霾仅仅是因为气候条件好。

  这就是华北推进清洁能源的大背景。

  2,煤改气不是今年才有的,为什么只有今年引发社会风潮?

  煤改气、煤改电早就有。

  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十条》,第四条提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包括“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还有,“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到2015年,新增天然气干线管输能力1500亿立方米以上,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

  前两年,主要向企业动刀,企业环境成本上升,普通居民没有痛感。今年是大气十条的收官年,必须完成有关指标,动刀动到低收入居民,一度连医院学校都受到影响。

  成本上升,燃煤拆除,气管没铺上,或者铺上了又遇气荒,本来这些人就是价格敏感群体,心痛得哇哇叫,又冷得跳脚,窝火可想而知。

  有几个问题浮出水面,不得不问。

  既然煤改气、气源紧张不是今年才出现的,为什么不提前做好充分的预案?

  北方冬天气荒不是新闻。2015年,由于装载进口液化天然气的船没有及时到达,就出现过气荒。按理说,吃一堑长一智,从今年来看,还是傲慢太多,智慧与谦恭太少。

  今年,华北天然气供应量低于预期,是否提前做好预案?

  今年本来要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没有按照计划投产,这个大概减少了热供量2000到3000万立方米/天。二是,中亚的气应该在7000到8000万的立方米/天,现在大概减少了一半,使得在西气的线路没办法发挥作用。两下夹击,京津冀地区供应一下子每天少了6、7千万立方米。

  12月16号,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姚强表示,12月新增天然气用量中,“煤改气”增量仅占三成。但供应下降,成为痛点。

  执行任务过于燥急,是否有漠视民生疾苦之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燃热中心主任焦世清坦言:“气代煤完成的数量太多了!”

  2017年,河北省共完成农村气代煤、电代煤253.7万户,其中气代煤是231.8万户,电代煤是21.9万户。比年初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80万户,足足多出了73.7万户。

  华北供应不足,进口数据,储备数据早就有,天然气峰谷差特别大,这不是新闻,却没有早做预案。

  经济、环境的所有问题集中体现在天然气领域,上游垄断,下游价格不放,使用效率低。这些制度性问题有没有在新能源的推进中得到解决?

  据王阳的文章,我国天然气的使用总量中,有大约30%需要进口。储气库不到20座,有效储气量仅占天然气消费的2%左右,远低于16%的国际平均水平。地方储气担心出现安全问题,价格倒挂,没有积极性。

  这是个死结。

  事实上,今年我国已经大量进口天然气。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前十个月,我国天然气进口5416.5万吨,同比增长24.9%。其中,气态天然气2507.3万吨,同比增长5.9%;液化天然气进口2909.2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7.7%。

  我国的资源秉赋就是人多企业多煤矿多气不多,计划者、执行者要有足够的务实精神,才能安稳过度。

  3,煤改气、煤改电成本上升,由谁负担?

  2014年2月28日,《经济参考报》就发表文章,指出两大难题,一是燃气不足,二是成本太高,有的地方增加了90%以上。

  今年8月有篇文章,《煤改气到底贵了多少?》,计算的结果是,从10吨燃煤锅炉和燃气锅炉的原理成本差距2倍多(2.1-2.4倍),这还没有算上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工成本。

  现在成本由两方承担,政府燃气公司和使用者。

  居民是价格敏感群体,以前空气污染是公地悲剧,找不到人负责,煤改气成本要从自己兜里掏出来,感受完成不同。

  最好的办法是用市场的办法,收环保税,建立绿色交易所,让多用能源的企业和个人购买排放权。错开峰谷价格,让企业有利润。

  市场的归市场,凯撒的归凯撒。真正贫困群体,由政府托底保障。

  12月11日,亚投行宣布,批准一笔2.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北京“煤改气”建设中天然气输送管网等工程。预计这笔资金将覆盖510个村庄、让21万户家庭受益。这笔资金远远不够,让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才是上策。

  对任何一个国家,清洁能源替换都是难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年。

  以往发现的问题,此次华北再犯,估计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各执行部门违背了常识,他们中有些人欠缺独立的品格。

  12月4日,环保部向(2+26)城市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眾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不做不行,匆忙改变,有失信用尊严。

  华北煤改气的失误,不能再犯,也不应再犯。执行失误引发对改革、对新能源的强烈质疑,这样的错误我们犯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1-23 17:19 , Processed in 0.236337 second(s), 24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