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306|回复: 0

钮文新:经济高质量需要金融高质量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8-2-5 15: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依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

  由此可见,中央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个变革”大势所趋。但是,中央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实体经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得到中国“优质金融”的密切配合。可以肯定地讲,没有高质量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三个变革”。正如2017年7月上级领导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那样:“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毫无疑问,失去血脉的实体经济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发展。所以,金融必须坚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天职和宗旨,而且,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明确地给出定义:高效而始终不渝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才是高质量的金融。为此,我们必须深刻检讨和纠正中国金融“脱实向虚”的跑偏行为。如何定义金融“脱实向虚”?我认为,核心和关键就是:以短期套利为主要目的的“货币金融”高速膨胀,相应压缩了以长期投资、分享实体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的“资本金融”,这就叫金融“脱实向虚”。正因为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金融不断地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杠杆化,同时不断放松金融监管,从而导致中国金融乱象丛生。

  为此,我们曾多次提出: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多1、2个百分点的增长,少1、2个百分点的增长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必须良性循环,尤其是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是一起良性循环的核心。值得欣慰的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不错,会议正式提出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及其内部必须良性循环的问题。而且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我认为,中央对金融提出的所有要求,其宗旨只有一个“金融必须归回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

  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无疑是一本“好经”。但需要我们特别高度警惕的是:一些人正在有意无意地把一本“好经”往歪处念。比如,中央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是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完整表述,已有上级领导多次解释: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的意思就是:货币既不紧、也不松。但是,一些文章断章取义地提出:中央提出“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偏紧。我不知道这样的判断依据何在,但它势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育构成不良影响。

  我认为,要发展高质量的金融市场,必须压缩货币金融而强化资本金融。其实,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此后,中央银行行长进一步指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应当以股权金融为核心。我认为,中央银行行长的这个观点,及其可能导致政策引导特别重要。因为,包括、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居民个人——中国整体经济杠杆已经非常高了,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不可能依赖增加负债去完成,而必须更多地倚重股权融资。因为,高质量发展是针对未来,而债务资本的性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不协调,只有股权投资才是面向未来的资本,才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全吻合投资。

  但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货币政策的不断引导和密切配合,没有正确而适度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有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没有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就不可能吸引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所以,我们必须排斥利率不断上涨的货币环境,必须排斥货币金融继续在中国的快速膨胀,因为这会导致中国金融质量变得更差,更加远离经济高质量对金融高质量的必然诉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5-1-23 21:18 , Processed in 0.405644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