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2275|回复: 0

建设和谐中国 呼唤关爱空巢老人(图文)

[复制链接]

51

主题

51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发表于 2021-6-19 2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龙根绿空巢失独老人服务公益联盟发起人李季华

1.jpeg

中央电视台播出龙根绿空巢失独老人服务公益联盟发起人李季华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困境


据民政部统计,中国目前1.69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过着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的“空巢”生活。预计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据介绍,缺少精神慰藉将成为困扰中国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之一,这其中既有想念子女的孤独感,也有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的空虚感。与此同时,近年来,空巢老人受到电信诈骗、非法集资、保健品销售欺诈等案件侵害的比例明显上升。


而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堪忧。他们通常居住房屋透风漏雨,院落破败不堪,院门房门形同虚设。加之年老体衰,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缺少应有的防御能力和抵抗能力。故而成为有些不法之徒首选的侵害目标。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时下许许多多“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每每逢年过节,一家短暂团聚之后,“儿女一走,心就空了”便成为这些老人最真实的心


声。

2.jpeg

龙根绿空巢失独老人服务公益联盟发起人李季华在北京电视台谈如何关爱空巢老人


最不能等便是亲情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和人口流动性的加速,以及生活习俗的改变,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已经一去不返。原来的“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空巢老人”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我们一生中还能见到父母多少次?”一道看似平奇的亲情计算题曾在网上引发极大的共鸣。很多飘在异乡的网友直言被“看哭”。


“最不能等的是亲情。”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而在现实中,却总难免受到各种羁绊。与“前途”、“追求”、“发展空间”、“工作压力”相比,“尽孝”被一拖再拖。


而在亲情的另一端,父母却只得独守“空巢”,满怀“子女承欢膝下,共叙天伦”的期待,面临着无人照料、情感难寄、生活孤独的困境,逐渐老去。


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感恩母亲节,享受幸福”、“亲情不打折”……母亲节前夕,大量类似内容的广告开始充斥着各大商场超市中和网络电商的显著版面。“亲情攻势”已经成为商家行之有效的促销手段。


母亲节给母亲送礼物,已经成为很多人表达心意的主要途径。特别是飘在他乡,长年不得团聚的年轻人,更是希望通过礼物,略尽孝心。


这一亲情举动本为人之常情,并无不妥。但也有人担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母亲节购物的火爆,会不会也表明很多人被形式所绑架,送礼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


有媒体据此评论指出,在母亲节这个特殊日子里,情感表达和孝心传递,应当只是强化而非一劳永逸,其只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功夫还在日常,体现在细微之处。


当前,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空巢老人现象日益突出,那些独居一室的老人们,对子女的想念旁人很难理解。


因此,评论认为,在这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母亲缺的不是物质的礼品,而是情感的礼物——她们不需要用礼物来表达虚假的煸情,更需要“常回家看看”的行动,听听她们说“废话”才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3.jpeg

凤凰卫视播出龙根绿志愿者关爱空巢失独老人


中国式养老如何求解?


中国老龄化的特点是未富先老。由于社会化养老机制尚不完善,对失能老人而言,缺乏必要照顾的情况更为突出。“独居老人病死无人发现”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住不上”和“住不起”的现状并存。


而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三十多岁、四十岁刚出头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不沦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对于正在变老的父母,“80后”已经开始感受到养老的压力,但办法却不多。社会化养老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这一群体的现实期盼。


国务院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解决养老机构“住不上”的问题,先得补足数字缺口。有专家据此建议,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民间力量参与养老行业。要解决“住不起”的问题,还需引导民办养老院降低过高的价格门槛。


除此之外,亦有专家直言,要消除“空巢老人”的心病,关键还在子女。因此应将“孝”纳入公民教育之中,这是应对空巢老人养老难题的长远之计。


解决“失独”危机 需更完善的精神养老体系


世上有一群父母,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二十多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他们自称为“失独者”,垂暮之年的他们,余生该如何度过?他们对记者说:他们想要在一起抱团取暖,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


我们都会老去,老龄化社会与社会原子化同时来临,是对所有人的挑战。失独者、空巢老人,乃至丁克家庭,都在或者即将面临一个命题:当夕阳余辉照耀在人生最后的旅途上,谁来陪伴自己同行?而我们所要做到的是,为亲爱的老人们,也是为未来的自己做些什么,否则再精致的物质文明也掩盖不住内心的沙漠化。


这就是社会化养老的责任所在。2007年8月31日,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向符合标准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进行帮扶。但是,单纯的经济养老显然无法缝合老人们的精神创伤,更完善而专业的精神养老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建。


从国外以及我国社会化养老的现行之路来看,社区、私人养老企业与机构和民间组织,是社会化养老赖以生存的三大分支。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其结果是新型社区替代了逐步“死亡”的单位,成为人们朝夕所处的居所。与社区所匹配的,自然不再是传统的居委会、街道办,而是之前素不相识的新业主。无须担忧目前社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那不过是初生状态的必然反应。随着业委会中间协调功能的发挥,邻里之间逐渐熟悉,尤其是当大家都在慢慢变老,一种自发的情感依托需求就会产生,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与帮助,老人之间的体察与抱团,恰恰也反映出公共精神的成长空间,这也已经被一些欧美国家所验证。


私人养老企业的勃兴,来自于市场无形的力量凝聚。市场规律中的社会分工,让“服务老人”在部分人手中变成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技巧。私人养老企业也通过提供得体适宜的服务,吸引老人接受服务,从而获得预期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最终达到老人养老与企业盈利的双赢。政府所要做的是发挥日常监管功能,加速私人养老企业的规范化。


民间组织的制度建设时不我待,尤其是社工人才的培养更非一日之功。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8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这份7000字的意见当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的社工数量在20万左右,这意味着缺口高达180万左右。


社工建设最需要的是制度激励,慈善绝不是无条件的赠与,符合现代人理性的发展模式,是兼顾道德常情与正当回报的。社工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如何留住人才,从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发展来看,专业化社工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空间,都需要配套的制度保障。解决失独危机,还需有特殊养老政策助力。美国社会化养老体系细分到令人惊讶的程度,对于少数民族老人养老、贫困老人的养老、残疾老人的养老,都有着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情感类型,让每个老人都有着各自的养老需求,包括失独老人在内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政府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社会化养老,其本质是向所有的老人致敬,不管他们是不是你的父母,因为这就是向生命致敬。生命无法共享,但生命的意义却是共通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点燃一炷心香,为人生送一点光芒,让世界多几分温暖。


呼唤进行制度补偿


当下,或可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做出制度安排。比如,为减轻独生子女死亡和伤残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抵御风险能力,由国家及地方政府出资,为独生子女办理健康平安保险,一旦独生子女因意外发生伤残、死亡事故,可以获得赔偿。当然,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法律救济和制度关怀,不仅限于给独生子女办理健康平安保险,还包括就学、就医、就业、养老等各个方面,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和救助力度。比如,对于“失独家庭”希望建立“独立养老院”的诉求,有条件的地方不妨先行一步。


一个出现大面积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实际上是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隐忧。如何规避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是“国家计划生育补偿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困难扶助制度,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信息。


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超百万 失独群体日益庞大

4.jpeg

父母再也不能和女儿杨菲相见,杨菲父母一年前儿子去世,这位来自德阳的母亲泪已哭干。


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者家庭 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


“与死亡俱来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丧服与葬仪……”(弗兰西斯·培根《论死亡》)


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许比谁都明白英国哲人培根的话。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20多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年龄太大,他们再次生育几无可能,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为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但儿女的音容几乎每时每刻都历历在目,这让他们总是眼含泪珠。他们自称为“失独者”,垂暮之年的他们,余生该如何度过?他们对记者说:他们想要在一起抱团取暖,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


2012年1月22日,除夕。北风正劲。南昌当地的天空灰蒙蒙的,一场飞雪就在眼前。这时,在南昌市郊的莲塘公墓里,传来了一对夫妇的哭声。


除夕风雪夜 别样的团圆


在墓园哭泣的,是杨维国、蔡丽夫妇,当时,风雪无情地拍打着他俩,但他们似乎忘了严寒,蔡丽抱着女儿的坟头,哭泣地对着地下的孩子说:“今天过年了,我们吃年夜饭你吃一点啊。”2011年3月5日,一场发生在校园外的车祸,让夫妇俩永远失去了当时正在江西财经大学读研的23岁女儿杨菲。回家后,蔡丽写了下面的一篇日志《别样的团圆》。


晚上6时多,菲菲的妈妈爸爸却来到莲塘公墓,爸妈孩子是要团圆的,对不?是老天都不能阻挡的,对不?过年了,来吧,孩子让妈妈抱起你,孩子你也吃点吧。今天过年了,我们一家团圆,妈再也忍不住……在这里,一家人就这样吃上了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在这里,白雪做伴,让我们实现了儿女情长。


团圆桌上的圆满,变成了永远的缺席。爸妈站在雪地里,看着你,爸妈在看着你呀!


“天空飘着雪花,温度冰点……”


白发爬满了这对夫妻的双鬓。丈夫曾两次试图自杀,都被妻子拦了下来,“他每天都喊着女儿的名字,有时激动地敞开衣领大叫,一次想从楼上跳下去,一次又把菜刀架在了脖子上,妻子撕心裂肺地劝他,‘你死了,我可怎么活’?”


生活也变了。原本三口之家一起逛的商场,夫妇俩再未踏足;原本合家团圆的节日,夫妻俩却逃避亲友,“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快快乐乐地在一起,情绪就控制不住了。什么饺子、汤圆,原来都是我们喜欢吃的,但现在从来不吃了”;妻子有时穿起杨菲生前的衣服,也惹来一场无明的口角,“为什么不让我穿,我穿上衣服后,就感觉女儿在我身边一样!”


老年丧子,人生之大不幸。这样的大不幸总是无情地在人世传递。江西九江的廖先生也有一位漂亮聪明的独生女儿“小丫”。小丫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在福建一家外企工作,只一年就晋升为公司的中层。过年的时候,廖先生和妻子为女儿购置了一套新房,为的是等着以后女儿带男朋友回来时住。


可造化弄人,廖先生和妻子等来的却是噩耗。那一年清明放假,小丫早上还打电话和母亲问好,但晚上却传来单位的电话,女儿出车祸了,生命垂危。


死神最终不期而至,随后是妻子的寻死觅活,两个月的粒米不进,只靠在医院输液维持生命,丈夫将一家三口住的房屋出售,精神极度痛苦,却依然要在妻子面前假装坚强,有时候控制不住,就跑到屋外去流泪、狂吼……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一对对年逾半百的夫妇们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和自己一样的同命人,以求心灵的慰藉。他们在网上的昵称带着失子的悲伤,同样的命运也让他们愿意尽情地袒露心扉。趁着刚刚过去的五一节,网名为“倩影”、“往事回忆”、“小丫留住”、“坎坷”等的40多位暮年丧独子的父母通过网络联系,相聚在了湖北。“在别人面前,我们是两面人,总会显得坚强,但回到家后,深夜合上眼后,却默默哭泣。但面对这群兄弟姐妹,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倾吐。”


孩子的孝服 心底永恒的痛


这绝对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网友见面”。记者在现场记录了他们的话,或许这世上,再没有比这几位母亲的对话,更让人感到万箭穿心的了。


“小丫留住”抽泣地告诉身旁同伴那一段令人悲伤的时刻:“你知道吗?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不孝啊,按照我们那里的老人说,孩子火葬前,身上是一定要披麻戴孝的;孩子没有给父母送终就过世,本来就是一种罪过。”


活像一场梦魇,话到伤心处,引来了蔡丽和其他几位在场妇女的抱头痛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来自太仓的“老怪”,是失独群体网络中的活跃分子,他常常言辞幽默,但谈到自己的儿子时,有时也会激动:“儿子生病的时候,我答应过我儿子的,一辈子就只有他一个儿子。儿子去世后,民政局的人拿来几张孩子的照片,说是孤儿,让我挑选领养,我一口回绝了,我年龄大了,孩子还这么小,他稍大一点的时候,我已经七老八十了,还怎么有能力去抚养他?”


“倩影”是这次网友聚会的组织者,这些年来,她在武汉接触到很多失独者,其中有一个是湖北的高官,令她印象深刻:“白天的时候,他总是西装革履,体面地工作;可是晚上回到家里,他又成了另外一个人,整夜抱着孩子的骨灰盒哭泣入睡,口中呢喃着‘孩子,让爸爸抱抱你’,他就这样睡在地板上将近8年。”


精神折磨 压抑、自闭和尊严


事实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让失独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立刻引来这些父母的怒目相视或者失声痛哭,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极力躲避世俗人伦。


来自珠海的“金蛇狂舞”和“万里马”夫妇,是这个群体中比较年长的,“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事情,我每天都会跑去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室,唱歌、跳舞、扭秧歌……日子过得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儿子时,我却不得不撒谎了。人家问‘我怎么从来都没见过你儿子’?我就说‘他在部队,工作忙,不能常回来’,人家又问‘那怎么没见到你的孙子呢’?我就回答说‘他们丁克,没有孩子’。”


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婚礼。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孤苦伶仃 丈夫离他们而去


他们也曾想过用人工的手段再次进行辅助生育,但这样的方式却常常被他们自我否定,“有这么多钱去生小孩吗?即使能生下来,我们还有精力去抚养他吗?他的身体发育可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吗?”他们时常这样扪心自问。而前不久发生在广州的一出悲剧再次让有这样想法的失独父母踟蹰不已。在失去长子后,50岁的文姨与刘叔耗费12万元通过试管技术再次当上爸妈,在生下一对龙凤胎、含辛茹苦地抚养了10载后,夫妇俩却因长期精神压抑选择了轻生。


精神的痛苦往往带来生理的疾病。在这次有40多人参加的失独者父母聚会中,只有1/4是男性,“老怪”说:“这年头,丈夫能带着妻子一起出来聚会,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回家还能和老婆倾诉,但她们回家,就真正是孤苦伶仃一个人啊!”


在经历了失子之痛之后,很多妇女都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一位来自湖北的女士哭泣着说:“我的儿子毕业于武汉大学,来到深圳工作,2006年,他在自己创业时因劳累过度去世;2009年,老伴又查出身患癌症,我在家独自照顾了他两年后,他还是离我而去。现在连亲戚也不愿照顾我,我的精神是绝望的,身体是衰弱的,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来自甘肃天水的女士“坎坷”说:“我的网名叫坎坷,我的一生也是如此坎坷,我今年48岁,我的儿子在21岁的时候,在大学宿舍里突然晕倒,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当时还可以生育,但我的爱人却得了尿毒症,我爱人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看到儿子大学毕业,但他的心愿却没能完成,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要在医院做手术时,没有人来给我签字……”


失独者的心语


“梦在天堂”:我来自福建三明,2002年,我的丈夫因为重症肝炎去世,当时儿子才11岁,没想到当我把儿子养到21岁时,我的儿子遇到车祸。与别人一起摔落到了河里,我的儿子救了两个人,就再也没有从河里上来。每年春晚,节目都很关心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我们这些没有儿女的空巢老人,谁来关心啊?(泪如雨下)


“荆棘鸟”:我来自四川德阳,儿子刚走了1年,真实的心情其实很不好。但是在外人看来,我似乎什么都不缺,是那样成功,那样风光。我前年被评为四川省的三八红旗手,去年又被评为“巾帼英雄”,我又是高级工程师,但是,孩子没了,什么都没有了。(痛哭不已)我想着,根本没有谁来为我们送终啊,我们希望晚年应该有一个保障。


“杨菲的父母”:我感叹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感叹我们都没有小孩了,每当我们强作笑颜,其实内心都在滴血。我们现在或许还年轻,还能动,但是一二十年以后,我们都不能动的时候,该怎么办?我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涉及杨菲的案件,一审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二审却至今没有开庭,我希望法律早点给出公正的答复。


“历历在目”:我儿子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并且找了一个空姐做女朋友,他才25岁,离开我时,也是因为车祸。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哽咽失语)……我还要补充一句,我以后尽量不哭了,以后和儿子团聚时,要让儿子看到漂亮的妈妈,让儿子说妈妈变漂亮了,变好看了,再也没有眼袋了。


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超百万个


在这40多名“失独者”的聚会中,有丧子七八年甚至十年之久的“倩影”夫妇、“金蛇狂舞”夫妇,也有独子去世才1年左右的来自四川的“荆棘鸟”和杨维国夫妇。他们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远在甘肃、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武汉。但他们却并不在乎这些,毅然决定相聚在一起。他们说,在这里,不用像在外面那样假装坚强,他们可以“抱团取暖”、纵情哭笑。


不少人告诉记者,在失去独子之后,对于世俗的名利和金钱,他们早已置之度外,但他们却总是无比担心,他们无法想象,在他们临终之时,陪在他们身边的会是谁?能有谁?就像“坎坷”说得那样:“我们要有尊严地死去。”


“倩影”三年前就开始建立全国失独群体的QQ群,三年下来,QQ群由一个变成了三个,群员的规模也超过1000人,“倩影”说,现在群员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因为只有这些失独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心理才没有芥蒂,并且能够互相帮助,“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我们情绪上受不了。”


唯一愿望:建独立养老院


“老怪”说,他希望建立这个养老院,就是希望这个养老院成为他们这些暮年丧子者养老送终的所在,“我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总能够有健康的人来照顾那些生病的人,我们这群人,所有人都是病人,所有人也都是医生,我们痛苦时,只有跟我们一样的同命人,才能劝住我们,我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我们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自己也愿意出一部分钱,来建这个养老院。”


但是,全国暮年失独的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记者只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进行推算。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4735万人,此前抽样调查则显示,2009年我国15~19岁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17%,20~24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52%,25岁~29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6.48%,此前,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曾估计,目前军队中独生子女率已经不低于70%,作战部队则超过80%。如果按照军队的样本来估计,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也有1.9亿人。另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分崩离析,难以补救。


“老怪”所在的太仓县总人口71.72万,经过“老怪”了解,他们县共有115家和他境况相同的家庭,如果以太仓县作为全国的样本,那么,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肯定超过百万个。


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


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时,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湖北竹溪县不久前的调查结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不久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民政局成立20个调查小组,分赴全县各乡村,入户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难”——生活难、看病难、办事难、得到情感慰藉难。


竹溪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于经济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全县60岁以上农村老人有4.9万人,其中“空巢老人”1.88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38.39%。


收入不足 近九成仍须从事农业生产


100元能干什么?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买件衣服都不够,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就百元左右。


调查队员走 进水坪镇油坊梁村2组李发普的家。这是一个“冬冷夏热”、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岁的李发普和他84岁的瞎眼老伴生活在这里。虽然有四儿两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难,无力将他们接到身边赡养。“大儿早就下岗了;三儿、四儿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儿老大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两个女儿也嫁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老人一脸无奈地说,“只有二儿有工作,条件好点,现在每月给我们50元养老钱。”这50元孝敬钱,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55元新农保和45元农村低保,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算下来,每人每月125元。


李发普夫妇在竹溪县的“空巢老人”中,还算是“富裕户”。调查队员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养老保险金,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从经济上说,竹溪县6200多名鳏寡孤独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对要好。他们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无忧,有的居家养老也享受了国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为困难。


收入不够靠什么?竹溪1.88万“空巢老人”中,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就有1.68万人,占到近九成。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政府应进一步调高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农村低保标准,解决他们目前的基本生活问题。


看病太难 “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大,为患者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难了。而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则几乎无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导致“看病难”,竹溪是山区,交通不便,更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难”。在大山里,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乡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交通问题不仅加剧看病难,老人们领农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边远地区的“空巢老人”到银行代发点领款,所领资金还不够往来车费。交通条件较好的水坪镇油坊梁村,“空巢老人”到镇里领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车费。


卫生医疗部门应加强村级医疗网点建设,让“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开展巡诊活动,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提高“空巢老人”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银行代发部门应开展送款上门活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子女在外 精神“空巢”最难熬


竹溪“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镇油坊梁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限制,竹溪县绝大多数农村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水坪镇油坊梁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竹溪县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沟通的对象就是村干部。为此,县里要求村干部或老人的亲属与村组签订联系责任书,联系者承诺经常到被联系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访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政府还应加强老龄服务机构、队伍、项目建设,保障村级老年协会正常运转,逐步培养专业服务人员。同时,逐步开展村级老人活动室、文化图书室、健身运动场所建设,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状况调查报告(二)


我国农村正经历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和老年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龄老年人和老年空巢家庭比例的较快增长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农村老龄问题的综合解决。为了解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发展情况及其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2007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了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状况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查运用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和2006年实施的两次中国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结合北京、河北、江苏、浙江、黑龙江、江西、河南、安徽、重庆、甘肃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典型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村老年空巢、类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即老年人无子女(包括儿媳、女婿),或有子女但不同吃同住者。


老年空巢家庭包括两类:1、独居户;2、夫妻户。


老年类空巢家庭包括三类:


1、隔代户(老年人与未成年孙子女或外孙子女同住,多称“留守家庭”);


2、两代老人户(老年人与父母同住);


3、与其他人同住户(老年人与其兄弟姐妹或照料者等同住)。


2006年,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比2000年的44.9%提高了4个百分点。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占38.3%,类空巢家庭老年人占5.6%。除隔代户从2000年的4.4%下降到2006年的3.7%外,其余几类家庭户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独居户从13.3%提高到14.7%,夫妻户从26.7%提高到27.7%,与其他人同住户从0.5%提高到2.1%,两代老人户从0.4%提高到0.7%。


空巢、类空巢家庭分布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和中部省份空巢比例相对较高,如山东、河北、江苏的老年空巢、类空巢家庭的比例超过了60%,北京、河南、浙江、安徽、辽宁等也超过了50%。西部一些省份如陕西、广西、云南不足30%。各省份内部的分布差异也较明显。严重的地方,村外出青壮年比例达到90%,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随老年人年龄提高空巢、类空巢家庭比例呈减少趋势。农村60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中有50.2%居住在空巢、类空巢家庭中,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减少到40.5%。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以有配偶同住为主占64.9%,丧偶的占28.8%。


老年空巢、类空巢家庭内部差异明显。约有2/5的老年人自愿与子女分开居住。这类家庭以夫妻户多见,低龄老年人为主,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相对较好。有48.3%的老年人被迫与子女分开居住。其中,有30.7%的老年人想与子女同住,但因子女不孝,婆媳关系紧张,或子女外出发展等原因而不得不独守空巢。有17.6%的老年人愿意入养老院,但因经济条件不允许加之不是收住对象,或当地没有养老机构而不能如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中的问题既有作为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因子女“缺位”带来的特殊问题。


(一)养老保障不稳定问题。


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从事生产劳动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近5个百分点,占47.4%,得到子女经济帮助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6.6个百分点,占59.5%。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2373元,约为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4/5。受自我养老能力以及子女自身经济状况和养老意识淡薄等影响,39.6%的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感到经济困难,49%的人认为经济上缺乏保障,得到政府和集体救助的只占13.6%。


(二)基本医疗缺乏保障问题。


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中健康状况差的占27.2%,患慢性病的占65.5%。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老年人多数反映合作医疗报销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报销程序过于复杂,门诊取药花费多但不能报销,住院治疗又需要先垫付大笔押金。因为上述原因,有70%的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患病后不去就医,“拖”病现象比较普遍。


(三)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问题。


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7.5%的老年人需要照料,其中11.3%的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8.4个百分点。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靠配偶,占52.3%,国家、集体、养老机构上门服务合计仅占2.9%。与此相对,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子女,占64.1%。


(四)独居老年人面临高生活风险问题。


独居老年人(包括散居“五保”老人)约1004万人。其中,觉得经济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0%,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这些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老年人。统计分析显示,有60%的农村独居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着经济非常困难、健康状况极差、需要照料和孤独寂寞中的至少一种问题,近19%的独居老年人面临两种以上的上述生活风险。


(五)隔代户和两代户老年人生活压力大问题。


子女外出务工,留下祖孙在家的“留守”老年人占农村老年总人口的3.7%,接近400万人。他们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要照看孙子女,身心压力很大,健康状况也最差,54.7%的老年人认为健康状况较前一年变差,69.3%的人患有慢性病,41.7%的人在调查前两周处于带病状态,这些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空巢、类空巢家庭。两代户老年人既要自养还要赡养其高龄父母,他们参与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得到子女经济支持的只占44.3%,医疗费开支最大,年人均住院费支出达到1827元,远高于其他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的1068元。


三、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现象及问题成因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态势仍将持续。


造成农村老年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原因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人口,同时也是70年代以来实施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父母相继进入老年,老龄化加快发展。二是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长,同时两代老人户也有所增加。三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向城镇迁移,留守老年人增加。四是随着居住条件改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两代人愿意分开居住的家庭增多。上述因素的持续存在,必将推动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的继续发展,空巢、类空巢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一种重要居住形态。


(二)子女“缺位”削弱了家庭养老的作用。


老年人劳动自养、夫妇互相扶养和子女赡养是传统家庭养老的三大支柱,由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丧失了支撑家庭养老的稳定结构,影响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突出地表现为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同时加重了老年人劳动自养的负担。独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养,与孙辈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抚育负担,两代老年人户则是“以老养老”,困难相对更多。


(三)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发展滞后导致部分老年人养老和照料服务的“真空”。


家庭养老功能不足,老年人对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加。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社会福利服务基础设施短缺,社会养老服务不发达,使老年人的养老特别是服务需求得不到保障。调查发现,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需要上门家务服务的占32.8%,而当地有此服务的仅占7.0%,需要上门护理的占35.4%,能提供上门护理的仅占6.3%,需要入住养老机构而不能如愿的占17.6%,离老年人的需求差距很大。


(四)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现象及其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缺位”。各地关于居家养老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较少。二是观念落后。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养老”上,对农村老年人“空巢”问题重视不够。三是缺少有力措施。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落后,社会组织很不发育,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难度很大。基于以上原因,老年空巢家庭增加带来的照料服务等问题在许多地方没有摆上议事日程。


(五)敬老意识和赡养观念淡化。


农村“重小轻老”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子女视老年人为累赘,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诿赡养义务。婆媳关系紧张,“媳妇当家,养儿防不了老”。外出务工子女忽视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与老年人缺少联系。还有“外嫁女儿不养娘”的传统习俗,等等。这些因素导致部分老年人的赡养得不到落实。


四、对策与建议


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伴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在城镇化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因素影响下,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依靠老年人劳动自养、子女赡养和土地保障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进一步挑战,需要从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的建构上综合考虑和应对。在继续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新时期保障包括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服务需求,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老年人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措施给予优待和照顾。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对贫困老年人降低门槛,提高补助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考虑免除70岁以上老年人的参合费用,并对参加合作医疗的老年人在个人账户计入金额及报销比例等方面予以优惠,适当扩大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门诊报销的病种。医疗卫生机构应为急重病贫困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老年人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对于不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可采取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


(二)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在服务好“三无”老人等传统服务对象的基础上,把服务对象扩展到高龄、病残、独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会老年人。


在农村社区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活动设施,以此为依托为老年人就地就近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法律服务和宣传教育服务,逐步形成住养、定点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村集体要积极出资设立养老服务公益岗位,同时积极倡导邻里互助、志愿者帮扶和老年人互助,以独居户、隔代户、两代老人户特别是高龄、贫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重点,建立联系和帮扶制度,制定紧急事件的有效应对办法,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三)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巩固家庭赡养,督促外出务工子女妥善安排好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生产。加强涉老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宣传,把敬老孝亲纳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镇的评选表彰内容,转变不良习俗,和谐家庭关系。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帮助老年人加强生活安全的自我保护,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对农村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老龄问题纳入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研究和解决。要制定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发展规划和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将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将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发展农村为老服务纳入部门工作安排,切实承担起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会保障、福利服务、医疗卫生、安全保护、权益维护、活跃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责任。要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老龄工作机构,保证必要的人员和经费,发挥好综合协调和检查督促作用。在农村基层,要普遍建立起农村老年人协会,在村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积极调解涉老纠纷,维护老年人权益,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组织老年人自助互助。


失独者家庭的痛苦 谁来给这个群体爱?


失独夫妇,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


他们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赶上了80年代第一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到了中年却痛苦地遭受了独子夭折的厄运。失独者,这个伴随着计划生育负面效果而生的词,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隐忧。失独家庭,就是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行尸走肉般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被社会忽略的群体。


1 曾经年轻的他们做了"独生子女"家庭 光荣过牺牲过


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里面说:尽管那时我们为"只生一个孩儿"做出了很多牺牲,比如福利分房会少了很多积分(那时单位福利分房都要依据夫妻双方工龄、家庭人口等各项累积分多少排队确定分房次序),工作上会因为我们是"一个孩儿"相对困难少而被安排多出差、多加班,因为我们是"一个孩儿"相对经济条件好而不曾享受国家任何福利照顾(除了独生子女18岁前的津贴)——诸如那个年代每年各单位、学校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后来的大学生学习贷款等等。谁会想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一切都满不是那么回事了, "失独"后每月100元生活补贴在物价频涨的今天只能是杯水车薪,流于形式,谁能指望那一点补贴养老?


2一旦孩子出事,家庭就瞬间转化为"残缺家庭"和"悲苦家庭"


在解读"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这一命题时,我们需要有全生命历程的视野,在母亲过了35岁临界适龄生育年龄、逐渐丧失再生育能力之后,独生子女家庭就变成了一个"高风险家庭"。一旦孩子出事,这个家庭就瞬间转化为"残缺家庭"和"悲苦家庭"。早在20世纪90年代,独生子女生存风险开始陆续爆发。2001年6月,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秀银等率先在计划生育先进地区——山东荣成开展了大龄独生子女夭折的调查。我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是在2002年,当年我有幸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合作深入甘肃、宁夏、湖南、四川等省区调研,访谈了几十个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其中有些是农村的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后来出事的"计划生育残缺家庭"。


3 【精神层面的痛苦】失独者:精神备受折磨压抑自闭成常态不敢面对现实


精神脆弱 常失声痛哭:事实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让失独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立刻引来这些父母的怒目相视或者失声痛哭,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极力躲避世俗人伦。


不愿意接受现实:来自珠海的"金蛇狂舞"和"万里马"夫妇,是这个群体中比较年长的,"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事情,我每天都会跑去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室,唱歌、跳舞、扭秧歌……日子过得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儿子时,我却不得不撒谎了。人家问‘我怎么从来都没见过你儿子’?我就说‘他在部队,工作忙,不能常回来’,人家又问‘那怎么没见到你的孙子呢’?我就回答说‘他们丁克,没有孩子’。"


惧怕过节: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婚礼。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4【肉体痛苦】失独家庭的老人患病机率高于普通家庭 有人因此而轻生


【轻生】前不久发生在广州的一出悲剧再次让有这样想法的失独父母踟蹰不已在失去长子后,50岁的文姨与刘叔耗费12万元通过试管技术再次当上爸妈,在生下一对龙凤胎、含辛茹苦地抚养了10载后,夫妇俩却因长期精神压抑选择了轻生。


【患病】精神的痛苦往往带来生理的疾病。经历了失子之痛之后,很多妇女都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一位来自湖北的女士哭泣着说:"我的儿子毕业于武汉大学,来到深圳工作,2006年,他在自己创业时因劳累过度去世;2009年,老伴又查出身患癌症,我在家独自照顾了他两年后,他还是离我而去。现在连亲戚也不愿照顾我,我的精神是绝望的,身体是衰弱的,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5[养老问题]进养老院都没人能来签个字 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道多有发生


如今各地的养老院大多不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因为目前我国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极少,根本无法满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需求,多数养老院都是盈利性质的,一切都是向钱看,不以人性关怀为主旨。而且入住养老院都要有子女签署委托手续,目的也是为了规避风险,无疑"失独"老人自然将被所有这一切苛刻的条件规则拒之门外,无依无靠,衰老失能,其命运之凄凉可想而知。正如有的"失独"父母所忧虑的,我们这群人最后甚至可能面临的就是没有人为我们签字而无法火化的惨状——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老病孤独死在家中无人知道的事件多有发生已不再是新闻。


计划生育30年,一代人的沉重晚年降临


当初一纸计生政策,是否想到了失独问题?失独不是第一天,这么多年,国家有关部门有没有关注


1 当年,计划生育政策如何成了国策?只为解决"人口多底子薄"


我们查找当年指定计划生育的政策,不难发现指定的理由是:抑制人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60年代鉴于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曾号召计划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药具。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决定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并将人口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开始了人口"控制论"的研究,这种人口控制论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中国人口不能再增加了,否则无法养活我们,也会累及子孙后代,"人口是国家发展的负担"就在那个时候在中国官员和普通百姓开始流行起来。


2 如果说当时是为了解决国情问题 那么这么多年失独问题日益严重 有相关部门意识到吗——这么多年甚是没有人做过系统的统计,每年约7.6万个家庭因失独分崩离析,难以补救


【失独者数字日益增长】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记者只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进行推算。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4735万人,此前抽样调查则显示,2009年我国15~19岁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17%,20~24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52%,25岁~29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6.48%,此前,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曾估计,目前军队中独生子女率已经不低于70%,作战部队则超过80%。如果按照军队的样本来估计,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也有1.9亿人。另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分崩离析,难以补救。


给白发苍苍的中国未来留一线青丝,留一双搀扶老人的手臂


——当年积极拥护国家政策的人们遭受人生的不幸,国家应该为他们负责抚平他们的伤痛


关于失独,在2012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认为:"失独"夫妇年老以后,养老和医疗无法解决,应由政府出资,将其送到敬老院、养老院,免费安度晚年……


(1)应该用高额的超生费,社会抚养费来安置这些失独家庭晚年的生活


学者杨支柱因生二胎被取消公职,并罚款24万余元。他称,计生罚款以前直接叫超生罚款,入世后改成"社会抚养费"。根据9省市超生罚款的平均数,全国31个省市每年征收的超生罚款可高达279亿元。其中大城市将该收入上缴财政,而地方则分配混乱,部分罚款去向成谜。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和每个月100元的失独家庭补贴,不禁让人哑然,当下,无论是哪一级政府,都应该对公民提出的关于"社会抚养费"的质疑有所回应,公众也当看到,政府收取的"社会抚养费",最终要还之于社会。权力需要在阳光下公开运行,这正是法治社会的要义。今年两会上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赵超提出:独生子女伤亡家庭承受精神打击的同时遭遇经济困难,他们的养老也是难题,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大多数属私营收费昂贵。赵超认为,"失独"夫妇年老以后,养老和医疗无法解决,应由政府出资,将其送到敬老院、养老院,免费安度晚年。本来咱们这个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就越来越明显,独生子女再出点什么意外,老人们的晚年还真让人担心。赵代表的这个建议一提出来,马上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赞同,有人觉得这是政府理所应当的责任……


(2) NGO这样的团体出面协调给失独家庭一些心灵上的安慰(我个人觉得宗教也行比如天主教 基督教什么的)


失独人群心中有着很深的痛苦、孤单和怯懦,精神上有很多的压抑、自闭与折磨,他们所希望的是,能够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然而,这样也许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保护,但是,却不能释放他们内心之痛,不能给他们受伤的心灵带来真实的慰藉,不能给他们深深的伤口涂上抚慰的药膏。对于这类失独人群,仍余力的一些社会组织是否可以考虑花上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帮助他们。"失独"之痛理应得到人性的关怀——比如,出台"失独"家庭的国家补偿政策,建立"失独"家庭专项扶助基金。可以从国家财政、慈善组织等筹措相关资金,政府为"失独"家庭专门建立"新希望家园"之类的精神家园活动场所,为这些特殊家庭办实事,解决他们老年后在经济、精神层面的实际困难。


(3)收养孩子,让他们释放父爱母爱


有人曾建议将独苗夭折无法再生育后收养子女家庭纳入计划生育政策扶助范围,因为他们是因思念独子的极度痛苦才无奈中老年收养,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财力不支,拼命倾注他们无处释放的父母之爱——如此悲壮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制度化的人性关怀,这不仅仅是一种补偿,更是一种道义和责任。


(4)多兴建福利性养老院专门失独养老院让他们"老有所依"


目前我国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极少,多数养老院都是盈利性质的,有时候即使政府出钱养老,但是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来看老人心里也会不舒服,现在群员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因为只有这些失独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心理才没有芥蒂,并且能够互相帮助,"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我们情绪上受不了。

5.jpeg

龙根绿志愿者李季华与北京公安战线道德模范高朋一起服务老人


让“失独者”安享晚年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国目前有一群“失独”的父母,他们的年龄大都50岁开外,20多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由于年龄太大,再次生育几无可能,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为免触景生情,只好躲亲避友。据估算,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5月9日《广州日报》)


独生子女家庭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响应者,为控制人口工作作出了贡献。这些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把全部的爱、希望和情感寄托在独生子女身上,特别到了晚年,唯一的子女便是父母生活的全部。多数家庭都能儿孙绕膝、幸福和睦、平安团圆,让父母安享晚年。然而总会有人因为事故、疾病等原因意外死亡,其中不乏独生子女,全国每年大约有8万人。独生子女突然死亡,对于他们的父母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许多人因此抑郁寡欢,整日生活在思念和悲痛之中。即使表面上强作欢颜,但往往一提到子女或看到别人家的子女承欢膝下,自己的内心就会被重重地触痛。


在中国,“失独”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已经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虽然其表现还不突出,政府和社会尚未充分予以重视。事实上,那些同病相怜的“失独者”已经开始“自我救赎”、“抱团取暖”,寻求未来感情的慰藉。我们有理由呼吁,“失独”之痛不能也不应完全由独生子女父母承担,让“失独者”安享晚年应是政府和社会的一道必答题,不仅不应当回避,更不能迟延作答。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已经不单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伴随子女的相对减少和家庭规模缩小,完全靠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应该改变,政府和社会必须承担责任。对于那些“失独”家庭,问题无疑更加突出。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看,公民履行了计划生育义务,理应获得和享受相应的权利,而权利的对应方就是政府。当独生子女父母“失独”后,政府和社会应当及时填补“空缺”,采取适当措施确保他们维持较高的幸福感。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普通养老的特殊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不应将“失独”问题当成一般问题对待。


面对“失独”家庭 政府应有担当


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者家庭,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5月9日《广州日报》)。


常言说:“阎王爷面前无老少”,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交通事故、疾病、污染、工作压力等,威胁、危险无处不在,谁也说不准哪天噩运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但对于这些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孩子一旦遭遇不测,对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无疑等于毁灭性的,特别是中老年夫妻,再生几近无望,后半生的整个岁月都将沉浸在无助的绝望之中,这种“失独者”的痛苦和精神创伤简直难以想象,外人既无法劝慰,社会也难以抚平。而据报道,这样的家庭目前全国不下百万之多。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人心,几十年来独生子女家庭明显增多,现在城市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既是家庭的中心,又几乎是夫妻和双方家庭的全部希望,一个孩子遭遇不测,不只是孩子的父母希望破灭,对双方的老人打击也是非常沉重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独者”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法避免也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如何让他们摆脱失子、失女之痛的阴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安然愉快地度过后半生,政府应当有所作为。


笔者认为,于情于理于法,政府都应把这些特殊家庭的晚年幸福及早地纳入议事日程,除了论证“失独者敬老院”的可行性之外,还应积极组织这些家庭参加社会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冲淡他们的记忆伤痛。


关于空巢老人服务的社会影响、讨论和策略


2009年12月5日,在国际志愿者日的当天,“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


江苏省南京市、贵州省贵阳市、甘肃省兰州市同时举办,标志着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在全国组织开展的“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启动仪式由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主办,基金会理事长甘英烈,副理事长曹分田,秘书长陈瑞峰将分别出席启动仪式。


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旨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扎实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该行动将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志愿者特别是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志愿者,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


评论员冯新就此事提出看法,称应让孤寡老人有尊严地故去,社会对老人的关怀应该多一点,再多一点。而众多心理学家支招,有时候,儿女的一个电话也能让空巢老人心里舒服许多。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早在1999国际老年人年,国际卫生组织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即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比如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供给,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是到了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的时候了,因为他们正面对或遭受心理危机的困扰。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2009年,北京市80岁以上老年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救助服务,不用拨电话就可以享受及时便捷的救助,家中只需安装一个呼叫器,轻轻按下按键,大病小灾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同时还可以享受家政等日常服务。为北京市老年人享受便捷及时的服务,是北京市政府助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北京市政府与援通(北京)公司合作,陆续为城区范围内80岁以上老人及特殊需要的家庭安装了援通求救求助呼叫器。呼叫器分为求救和求助两种功能,只要老人出现身体不适等紧急情况,按下红色求救键,求救呼叫功能会第一时间通过援通救助系统到达北京市红十字会急救中心(999),同时还会通知老人的家属,及时对老人施救。在老人需要帮助时,无需告诉对方自己的居住地址,就会得到及时救助。此项问题解决了老人发生紧急情况时不能准确快速地说出居住地址从而延误救助时间的问题,使老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专业的救助。同时,呼叫器的绿色求助键也为老年人提供了除紧急救护外的日常服务功能,家里想请家政人员,电器坏了需要维修,各种需要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按绿色求助键得到解决。省去了老人打电话到处询问的烦恼,高效的援通救助系统为老人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援通救助系统自2009年入户安装以来已经收到老人求救求助呼叫累计72万余次次,其中有5000多位老人通过红键求救得到急救中心及时救助,也有近30余万人次的绿键呼叫通过援通救助系统予以解决。老人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日常遇到的困难也能够迎刃而解,老人像戴上了护身符,家属心里也像吃了定心丸,免去了后顾之忧。


一按灵更好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


匪警110、火警119、急救120、交警122等多个号码,这些号码让老百姓难以一一区别和记忆,而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号码则更是不为人知。老百姓报警采用的也仍是人工电话报警方式,报警热线电话分散、号码长、难以记忆。如果当事人遇到诸如盗窃、暴力劫持、交通事故、煤气泄漏、火灾和疾病发作等突发事件,加上时间紧迫、活动受阻、精神紧张、神志不清等情况,常常造成当事人无法报警、报警不及时、报警不准确等现象,导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损失。


其次,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一方,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不同警种与不同部门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配合与协调,分散在各个单位的资源无法共享,使得对综合性复杂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对不力。而各部门分别建立独立的应急指挥中心,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并且不能和各种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平战结合,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快速准确报告紧急情况,在社区居民和相关服务机构之间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是建设和谐社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把建立“一键通”、“一号通”、“社区呼叫中心”列为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属于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正是满足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 “援通社区智能信息服务系统”把这一系统的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全国树立了典范。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社区智能服务网络”和创建“网络化综合性服务示范社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是一项能使中国13亿人民受益,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共建带来深远影响的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建设和谐中国,呼唤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减轻政府负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尊老敬老为己任,传播爱老美德,服务老龄化社会,是企业公民积极奉献爱心的契机,也是构建企业和政府关系的良好健康渠道,通过企业向社区老人捐赠援通一按灵,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得到全面的居家养老安全保障,不仅是一项伟大的义举,也是企业宣传爱心的极佳途径。


事实上,与农村空巢老人比,城市空巢老人还算是比较幸福。从调查情况看,农村空巢老人的遭遇更为突出。秭归县一民政干部伤感的说,和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的“空巢老人”不仅是“心空”,物质更“空”,他们没有城里的那些老年娱乐场所来消遣,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子,信息也很闭塞,他们根本接触不到外面丰富的生活。同时,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在孤独中还要付出各种艰辛的劳动,其生活艰难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关爱空巢老人,需要相关部门用心。办事处、社区要及时掌握辖区内空巢老人的具体信息,建立相关资料库,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家庭状况等要有一定了解,遇到突发性情况时及时联系其亲属。


关爱空巢老人,需要社会各界关心。我们应将空巢老人纳入慈善事业关爱的对象之一,设立关怀空巢老人慈善机构,发动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关心和帮助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需要邻里爱心。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关爱空巢老人要发挥邻里作用,邻里互相帮助,让远亲不如近邻的美德传承下去。


在以人为本,全面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解决好空巢老人问题应该成为全社会责任。从现实情况看,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一是营造一个全社会爱老敬老帮老的氛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加强传统教育,让每一个人明白,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同时懂得,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关爱老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只有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氛围,老人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强化老年人口社会服务机制的建设。如,城市社区加大文化投入,让空巢老人更多地融入社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农村结合体制改革,尽快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办敬老院等,推进农村社会福利事业进程;把农村老人养老全面纳入国家劳动保障体系,让老人老有所养,能与儿女早日团聚。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完善,对恶意伤害老人案件,司法部门惩一儆百。


三是“三位一体”共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在老人问题中,尤以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最为严重。因此,家庭、组织和社会要“三位一体”,共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子女外出谋生无可厚非,但要妥善安排老人;乡(街道)、村组织要把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当作民生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社会要发动好心人服务空巢老人。城市壮大志愿者队伍,带给空巢老人精神关爱;农村发动党员干部组织“帮耕队”、“帮宰(猪)队”、“红白理事会”等,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带给他们心灵的慰藉。


帮助老人从思想上和认识上走出阴影: 


首先,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


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其次,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


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再次,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建设和谐中国,呼唤关爱空巢老人!


声明:本文作者参考了一些文献,没有注明摘录原文的作者和出处,敬请谅解。写此文是为了呼唤社会关爱空巢老人,建设和谐中国,纯粹公益。如果谁有异议,请发至电子邮箱420408173@qq.com。本文作者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如文中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5-1-22 12:28 , Processed in 0.384401 second(s), 28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