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061|回复: 0

陈洋:特朗普访日凸显喜忧参半的安倍外交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8-4-15 11: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6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首脑会谈。双方确认将进一步增加施压直到朝鲜改变核与导弹的开发政策,并就加强合作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构想达成共识。同时,双方还重申了日美同盟关系牢不可破。日本是特朗普亚洲历访的第一站,之后他还将前往韩国、中国等国进行访问。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特朗普曾多次就经贸赤字等问题点明批评日本,进而使得不少日本民众担忧日美关系的未来。然而,总统大选结束后,曾经押错宝的安倍晋三却成了与特朗普关系最紧密的外国领导人之一。比如,从今年1月开始,两人累计通话17次、举行了5次首脑会谈、打了2次高尔夫球。这样频繁的沟通交流不仅令其他国家领导人难以超越,而且也极大地拉近了安倍与特朗普之间的私人关系。因此,在本次亚洲历访中,特朗普选择将在日本的停留时间与中国一致(均为3天2宿),这或许就是出于与安倍私交甚笃的结果。要知道,日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大国,而且中国在亚洲的影响要远超日本,但仅从访问时长似乎可以看出,特朗普政权已将日本提升至与中国相同的外交地位,并且还高于同样作为盟国的韩国。

  对比当选总统前后,特朗普对待日本的态度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如果总结安倍是如何拉拢与特朗普私人关系的话,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如下4点。首先,不批评特朗普的政策。今年1月,特朗普就任以后率先实施的移民政策,不仅受到了大部分美国民众的反对,而且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也对此进行了批评。但是,在美国的盟友中似乎只有安倍晋三保持了克制,始终未对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展开任何评论。这或许令安倍获得了特朗普的好感。其次,以朝鲜问题为由头增加与特朗普交流频率。笔者注意到,在安倍与特朗普的17次通话中,有11次涉及朝鲜问题,而这其中又有6次是在朝鲜发射导弹或进行核试验之后。由于安倍多次强调支持特朗普的制裁施压政策,这也就使得在朝鲜问题上,特朗普更愿意听安倍的建议,而非主张谈判沟通的文在寅的看法。再次,购买美国价格高昂的武器,迎合特朗普的需求。安倍执政的5年里,日本防卫预算不断攀升,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更新武器。尽管为应对朝鲜导弹威胁,日本已经拥有两级反导系统了,但在本次的日美首脑会谈期间,安倍却表示将继续购买美国防卫武器,从质与量的层面增强日本防卫能力。这既迎合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又为美国带去了丰厚的资金收入。最后,积极拉拢特朗普家人。在特朗普访日前夕,作为“第一女儿”的伊万卡特朗普率先前往东京参加由日本政府组织的国际女性会议(World Assembly for Women)。笔者注意到,在此次会议期间,安倍表示将向由伊万卡参与成立的基金捐赠5000万美元。尽管名义上是支持女性提升社会地位,但安倍的这一举动却给伊万卡带去了不小的政绩,进而拉近了与特朗普的关系。

  当然,从表面上看,安倍通过以上这些外交手法建立了与特朗普的亲密私人关系。但是,从实质成果而言,笔者认为安倍外交并没有改变日美关系的不平等局面。一方面,特朗普之所以积极维持与安倍的亲密关系,主要是为了分散内政方面的压力。根据华盛顿邮报在5日发布的民调显示,特朗普总统的支持率为37%,系过去70年里历任总统中的最低值。同时,在税改、奥巴马医保法案等课题上面,特朗普还面临着不小的阻力。因此,为了分散内政方面的压力,以及建立外交领域的成绩,忠实可靠的安倍晋三就成了最佳人选,尽管特朗普可能更加重视日美经贸赤字问题,而非日美安保问题。另一方面,日美贸易赤字问题并没因安倍与特朗普的亲密关系发生转变。特朗普在6日上午面向日美商界领袖的演讲中表示,美国不会加入TPP,并且还批评日本市场“不公平、不开放”。结合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其实可以看出,日美经贸赤字问题不仅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且特朗普对该问题的看法依然十分坚定。这样一来,在此次日美首脑会谈中被暂时搁置的经贸赤字问题今后仍将随时动摇日美关系的稳定。因此,安倍尽管成功促成特朗普在亚洲历访中率先访问日本,并停留较长时间,但却并没有推动任何实质课题的解决,而日本依然处于日美关系中的劣势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2-23 07:33 , Processed in 0.452612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