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399|回复: 0

王鼎杰:美国岛链战略的形成:不仅仅是要对付苏联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7-11-6 09: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率先使用“岛链战略”来概括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战略布局。

  ※约翰·杜勒斯及其提出的岛链概念

  这个布局利用太平洋上的三条岛链,进行大纵深基地建设,维持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制空权,保持美国介入东亚大陆事务的前沿据点。是一个可攻可守的战略。

  这个战略表面是用了对付苏联,可以看做是英俄大博弈的历史性延伸。但更深一层的看,就会发现,事实远非苏联接过沙俄的接力棒,美国接过英帝国的接力棒那样简单。

  自大航海时代开始,海洋日趋成为人类文明交往的坦途,真正的全球化自此开启。即便日后铁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发展,但直到今天,全球性的大宗物流和远程兵力投送,还是要仰赖海上运输。

  ※当大陆与海洋颜色相同时,密集的海上贸易航线仍能大致描绘出海陆轮廓

  受此影响,大国博弈日趋具有环洋竞合的特色。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军事碰撞的首要前沿。故而,一个国家有几条海岸线,海岸线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开放性海岸线上有无战略性不冻港,就将成为衡量大国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最终,只有能够自由进出并控制大洋,同时又能自由介入、操控大陆性事务的国家,方能称雄。英、美的成功均建基于此。相比之下,俄罗斯的不幸即在于,它的开放性海岸线上没有不冻港,有不冻港的海岸线都是封闭或半封闭海岸线。类似困境也存在于德国身上。故而,此类陆权强国如果不能拥抱海洋,就不是真正的一等强国。英国与沙皇俄国的大博弈,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阻止俄国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兼有开放性海岸线和战略性不冻港。

  在防范陆权大国下海的同时,还要严防岛屿强国的登陆。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陆权大国下海固然可怕,岛屿强国登陆同样可怕。所以,美国的战略一贯是既不能让陆强下海,又不能让岛强上陆。如果对抗陆权强国的代价,是让岛屿强国趁机崛起,那对美国而言就是白忙活一场。反过来也一样。

  从这一点上讲,美日关系是极其微妙的。

  ※日美关系远比表面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

  在历史上,英国为了阻止沙皇俄国在远东获得战略性不冻港,所以扶植日本进行抵抗。对此,美国一度也表示支持。但是,日本刚一取得对马海战的胜利,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就决定介入日俄战争,进行所谓的和平调停,其实是拉偏架,限制日本的扩张成果。

  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战争的机会,夺取了德国在南太平洋上的岛群,同时又趁机控制中国的青岛和东北,甚至出兵西伯利亚。其实就是要一面在海上扩张,一面落实大陆政策,变为一个海陆双元国家,根本上改变自己战略纵深短浅、资源有限的地缘短板。

  ※一战后,日本获得的“南洋委任统治区”

  对此,美国宁肯让日本控制南太平洋上的岛群,切断夏威夷和菲律宾的联络,也要先迫使日本从大陆撤军,就是因为美国最害怕的其实是岛国上陆。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更是既要利用又要防范。美国永远不会忘记,当年正是日本把炸弹扔在了第三岛链上,而且几乎完全控制了第一和第二岛链,和美国打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惨烈度最高的海洋战争。

  ※左图为1941年珍珠港中遭到日军攻击的美军战列舰编队,右图为1944年遭遇神风特攻的美军“邦克山”号航母

  冷战初期,美国决定立足太平洋上的三条岛链进行战略布局,就是为了兼顾上述两个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的出现虽然是为了对付苏联,但绝非仅仅只是针对苏联,而是可以针对欧亚大陆上的一切潜在对手,顺带防范岛屿强国的再崛起。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中国,就会发现,中国其实是一个巨型半岛国家,有海陆两个战略面。缺陷则在于,中国只有一条海岸线,而且是半封闭性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原因就在于第一、第二岛链的存在。所以,这两条岛链,不仅可以对付俄罗斯,也可以对付中国,并且在明防中俄的同时暗防日本。

  也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多面平衡中,美国形成了立足岛链的整体性亚太战略。亚太地区也因此成为对美国全球霸权至关重要的战略区。苏联解体后,美国依然要继续维持乃至强化岛链战略,也就不足为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1-22 21:23 , Processed in 0.231708 second(s), 24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