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007|回复: 0

陈洋:日本在中日关系新起点上应有所作为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3
发表于 2018-5-13 10: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因特殊原因,两位领导人姓名均以最高首长X或L代替。

  根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1日在越南岘港(Da Nang)与最高首长 X举行了首脑会谈,双方就推动改善中日关系等议题达成一致。此后的13日,安倍首相又在菲律宾马尼拉与最高首长L 举行会谈。短短3天时间,借助于国际会议场合中日两国领 导人连续2次举行政府高层会谈,这将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奠定良好基础。

  除2013年以外,自2012年底安倍晋三再度当选日本首相至今,中国领 导人每年都会在国际会议场合应约与其举行会谈。然而,与2014年11月X 和安倍首相第一次会见时两人严肃的表情不同,在此次的会谈中双方的微笑都较为明显。尽管面部表情只是一个非常细微的细节,但在领导人之间的外交中则能传递出重要的信号,从最初的“严肃”相见到此次的“微笑”会谈,这恰恰是中日关系回暖的绝佳脚注。

  当然,此次中日领 导人会见时表情的变化只能说明两国关系开始回暖,而真正促使安倍首相积极推动双边关系改善的因素则是内政的稳固与周边外交形势的变化。一方面,安倍晋三率领的执政党赢得了10月众议院选举中的多数席位,由于在明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安倍依然有极大的概率连任,这样就使得安倍政权将持续至2021年。伴随着执政基础的稳固,以及特朗普执政后日美关系的大体稳定,安倍在外交上就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而改善中日关系也就成了时下安倍政权最重要的外交课题。毕竟在朝核等议题上,日本同样需要中国的协助,如果反复要求“中国应在朝鲜问题上发挥更多作用”的安倍晋三依然不能积极推动双边关系改善的话,那么不仅令朝核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而且也将使得日本国内外舆论质疑安倍政权是否有解决该问题的诚意。另一方面,虽然“萨德”问题尚未解决,但中韩关系却已经开始回暖,而稍早前特朗普总统对中国的访问也使得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邻国与最重要盟国均增强与中国关系的背景下,日本也必须加快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免在东北亚地区以及中美日三边关系中陷入被动境地。当然,除了内政与外交因素外,寻求正式访问中国以及实现最高首长X首次访问日本也是安倍首相此次更加积极推动双边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方报道里没有使用"应约会见"

  笔者注意到在越南举行的中日首脑会谈期间,最高首长提及了推动中日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尽早落地,安倍首相则回应称愿与中方积极探讨。这是自今年6月以来安倍晋三第2次对该项目进行公开表态。尽管自2012年底“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成功地推升了日本的股市,刺激了经济的复苏,但是人口的不断减少以及老龄化问题使得日本并没有充足的实力与中国展开竞争。同时,不论是TPP(现更名为CPTPP),还是“自由且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都面临着前景不明朗的现实,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基建的需求庞大,这对苦于国内有限市场的日本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结合安倍首相此次的表态,以及日本当前的经济现状,预计日本今后将有可能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中。不过,由于日本依然没有放弃对CPTPP与“印太战略”的推进,所以日本对“一带一路”项目的参与可能只会集中在经济层面。

  最后,两位最高首长在会见安倍首相时均提及了以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两国存在的分歧,这可以说是为中日关系今后的长远发展而提出的最佳方案。事实上,即便是日美政治家常常骄傲自诩的“不可动摇”的日美关系,也时常需要应对经贸领域的巨大矛盾。因此,对于社会文化、政治体制不尽相同的中日两国而言,彼此间存在分歧在所难免,而如何充分化解分歧则考验着两国政治家的智慧。如今,中 国领导人已经为发展两国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而中日关系的长足发展并不只是中国一方面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这也需要日本方面的积极努力。在中日关系迎来新起点之时,希望日本以更多实际行动来落实改善两国关系的表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11-25 10:23 , Processed in 0.431580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